陕西合阳全力推动渔业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在产业协同发展上促提升
一是空间布局系统化。依托15.7万亩黄河滩涂资源,科学划定“养殖核心区、加工物流区、休闲体验区、研发创新区”四大功能板块。在洽川镇、王村镇形成生态养殖核心区,推广陆基圆桶循环水养殖和大水面“人放天养”模式;规划建设水产品加工物流区,配套冷链仓储设施;沿黄公路打造休闲渔业体验带,开发鱼莲共生、稻蟹混养等观光项目;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建设研发创新区,设立黄河生态渔业研究院。目前,合阳县养殖水面2.7万亩,年产水产品3.12万吨,渔业综合产值5.98亿元,是陕西省渔业生产重点县和全国103个商品鱼基地县之一。二是品种结构优质化。实施传统品种升级及特色品种战略,将四大家鱼养殖比例降低,引进澳洲龙虾、脆皖鱼等12个名优品种,洽川乌鳢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三是模式创新集成化。在养殖基地发展万亩莲鱼、莲虾、莲蟹、莲鳖等6种综合种养模式,创新“上莲下鱼”立体种养模式,在美人鱼合作社380亩基地实现“荷花观赏+鱼虾养殖”复合收益,亩均年增收3600元;长德农业万亩基地采用“鱼虾混养+生物调控”生态模式,按4万尾虾/亩+1100尾鱼/亩的配比投放,通过鱼类摄食病弱虾苗实现自然生态链,该模式作为陕西省典型案例推广。
二、政策引领,精准服务,在项目支撑保障上提质效
一是顶层设计精准施策。出台《合阳县渔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2023—2027)》,安排专项财政资金,重点支持设施渔业改造、尾水治理、品牌创建。二是要素保障创新突破。协调自然资源部门预留150亩建设用地指标,专项用于渔业加工园区建设;与陕西水投集团合作建设地热水集中供应站,解决设施养殖冬季保温难题,能耗成本降低35%。三是渔业统计精细化。开发县级渔业统计填报系统填报统计数据、应用移动端养殖主体直报系统,分类记录苗种投放、饲料消耗等生产经营数据,构建“全域覆盖—全面统计—重点监测”的数据闭环,实现渔业统计精细化。
三、创新驱动,品牌赋能,在模式升级上求实效
一是创新产学研用体系。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黄河生态渔业研究院,开展盐碱地水产养殖适应性品种筛选等12项课题研究。通过“乳酸菌调控水质”技术,将养殖水体pH值从9.5稳定至8.2,提升鱼类成活率。年均开展渔业技术培训200余人次,为渔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推进智慧渔业建设。开展渔业统计精细化试点,构建“天空地人”全方位信息采集体系,利用无人机遥感动态监测养殖面积,部署物联网水质传感器,实现苗种投放、饲料消耗等数据实时采集;建设数字渔业示范基地,优化投饵量,饲料利用率提高20%。三是实施品牌提升工程。构建品牌体系,以“洽川乌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核心,开发黄河生态鱼、温泉小龙虾、稻田蟹3大系列产品,培育长德农业、美人鱼等8个企业品牌。打造合阳渔业产品美食体验中心,建立产品品质等级评价标准。
四、三产融合,链条联动,在产业价值链上谋发展
一是推动渔旅融合发展。加快黄河流域休闲渔业示范带建设,以陕西黄河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在沿黄公路合阳段打造以旅游观光、水上娱乐、休闲垂钓、拓展训练、会议接待、餐饮住宿等为主题的休闲渔业示范带,百良镇岔峪村发展“稻田蟹+民宿”模式,实现融合发展。二是推动农渔融合发展。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发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引领群众致富作用,建设陆基圆桶工厂化鲈鱼养殖集群,实现集体经济转型。三是推动延链补链。建设合阳水产品集散中心1个、交易市场1个,新建南美白对虾深加工生产线2条,注册渔业品牌3个,在兰州、西安等大型水产交易市场设立合阳水产品直销店4个,构建渔业产运销全链条体系。
五、利益联结,惠民增收,在民生福祉改善上见实效
一是推行联农带农。美人鱼合作社发展鱼莲综合种养,鱼塘水产种类更加丰富,商品虾在市场供不应求,亩均增产3600元以上,亩均收入提高30%;长德农业采用大水面鱼虾混养生态模式,实现以渔控藻、以渔抑藻、以渔净水,提升综合养殖效益。二是拓宽增收渠道。优先安置脱贫劳动力,全县渔业从业人口达3000人,渔业已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产业;建立渔民技能培训体系,开展养殖技术、电商运营、旅游服务等培训,年培训200人次。三是强化风险保障。建立渔业生产应急救援机制,组建专业救援队伍,配备应急设备,有效应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定期开展质量安全抽检,确保水产品合格率,保障了消费者权益和渔民利益。
六、生态优先,机制保障,在可持续发展上固根基
一是构建协同保护机制。建立“县级统筹、部门协同、镇街落实”三级责任体系,完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8部门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出台渔业资源保护联合执法办法,明确“巡查—处置—反馈”闭环流程。二是构建生态养殖机制。全面推广“以渔控草、以渔净水”模式,实施“人放天养”,通过鲢鳙鱼滤食藻类,使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严格落实《黄河合阳段禁渔期制度》,划定41公里禁渔区,设立10个监控点,组建30人护渔队开展常态化巡查;开展“渔政亮剑”行动,劝阻非法垂钓人员20余人,收缴并销毁地笼15条450米,没收并放生违法渔获物20公斤100余尾。三是构建尾水治理机制。建设养殖尾水治理工程,采用沉淀、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实现规模养殖场尾水治理全覆盖;建立尾水排放监测体系,实时监控水质指标,确保尾水达标排放;推广生态沟渠、人工湿地等尾水治理模式,引导养殖户自觉保护水环境,形成了渔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