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发展规划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制定渔业资源开发区规划

日期:2006-08-04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为合理开发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渔业资源,加快渔业发展速度,巴彦淖尔市对境内水域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划。

  一、 禁止开发区与限制开发区

  渔业资源较为丰富,具有水域生态环境条件好、无污染,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得天独厚的优势,养殖开发利用水体(6820公顷)占可利用水体(53476公顷)的13%,大部分水体资源只在低水平利用,使用效益低下。因此,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不会影响生态退化,水体环境恶化等因素产生,相反只要坚持科学规划,坚持合理有序开发利用资源的原则,渔业资源就能够得到合理有效利用,不但能增加经济效益,还会促进水体生态环境改善和修复。例如,乌梁素海近年大力发展渔业生产,特别是草鱼养殖,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还会通过生物治理方式,逐步解决延缓和根治生物填平海平面的难题,对水体生态环境有积极的修复改善功能。因此,只要协调好渔业资源、水域环境保护与渔业生产开发的互利关系,渔业资源不存在禁止开发与限制开发的规划区域。

  二、 重点开发区

  渔业水域面积大、类型多,目前全市养殖面积(6820公顷)占可利用面积(53476公顷)的13%,87%的水面有待进一步开发,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发展渔业对于转移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承接农业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增加农牧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学规划好渔业资源重点开发区域,大力发展渔业优势产业带,促进产业化经营,壮大渔业经济规模,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并成为当地农业、农村、农(渔)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具体规划如下:

  (一)渔业沿黄流域名优特鱼类池塘养殖产业开发区

  1、总体规划

  池塘养殖产业开发区属于自治区黄河流域名特优鱼类池塘养殖产业带规划建设范围,该产业开发区包括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前旗地区。

  该产业开发区总体规模分为池塘养殖、盐碱地池塘养殖二个区。通过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鱼类病害防治,加强对水产品养殖投入品的管理等措施,实施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水产品商标注册,加强品牌的宣传和保护,努力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2、区域布局

  (1)池塘养殖开发区

  利用四个区域(杭后、临河、五原、前旗)现有池塘,加强水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引导广大养殖户转变观念,放活经营思路,增强信息意识、质量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培养一批管理先进、技术过硬、经验丰富、思想开放的养殖带头人。扶持建立渔业协会和渔业经纪人队伍,开拓物流,信息和供应渠道,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推动池塘养殖的快速发展。

  养殖主导品种:一是黄河鲤、德黄杂交鲤,兰州鲶等黄河流域特色品种;二是团头鲂、银鲫、湘云鲫、大口鲶、加州鲈、斑点叉尾鮰、乌鳢等引进的名优特品种。

  主要养殖技术:一是渔、农、牧、林[鱼+畜+禽+种植(农作物、饲草、果树等)]相结合的生态养殖技术,二是轮捕轮放养殖技术,三是多级养殖技术。

  养殖区域面积:养殖面积2765公顷,主要集中在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

  (2)沿黄灌域区低洼盐碱地池塘养殖开发区

  总面积1333公顷,集中在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持特前旗。

  养殖主导品种:德黄杂交鲤、建鲤、黄河鲤、兰州鲶、乌鳢、泥鳅、银鲫、草、鲢、鳙、鲂等。

  主要养殖技术:一是挖池抬田,上粮下渔,以渔改碱生态养殖技术,二是浅水养鱼,渔粮轮作技术。发展浅水养鱼,土地降碱以后,再种植农作物,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开展盐碱地池塘养殖,既可以取得经济效益,又能够实现以渔改碱,改善土质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二)大中型湖泊、水库优质水产品增养殖产业开发区建设总体规划与布局
该区域包括磴口县、乌后旗、乌中旗、乌前旗。此区域范围内的湖泊、水库、河沟面积为221进一步83公顷。这些水面绝大部分都处在山区、沙区、林区和草原,环境清新,少有污染,是发展绿色水产品生产的理想水面。因此在上述地区规划建设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

  以自然水域湖泊、水库为重点,将此区域内各大中型水面的养殖户(场)联合起来,建立紧密的生产联合体,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抓好天然水域优质水产品开发,依靠本地区天然、无公害、绿色水产品品牌优势,积极参与周边省市的市场竞争,同时加强水产品集散地和本地水产品市场的培育,逐步形成集天然优质水产品流通、运输、休闲渔业于一体的渔业生产体系。

  养殖方式与措施:一是乌梁素海等大中型湖泊水库渔业的发展方向,应以保护增殖渔业资源为基础,通过保护和建立鱼类产卵场,逐步改变目前优质经济鱼类少,野杂鱼多的现状,努力提高优质经济鱼类比例。通过建立人工增殖基地,配套鱼种池或采取围栏育种的方式,提高大水面经济鱼类的比例。二是根据不同水域资源条件,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养殖方式和养殖品种。三是要充分利用本地区众多的湖泊、水库资源,推广网栏、网围养殖技术,并采取多种合作方式,突出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生产。养殖品种要在稳定鲤、鲫、鲢、鳙、草等大众品种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团头鲂、鲶、乌鳢等名优特品种。四是开展湖泊、水库增养殖,加强天然水域名优特鱼类人工精养、半精养、河蟹养殖技术推广,各地渔业部门和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要抓好组织、协调,做好社会化服务,搞活储运、流通,创巴彦淖尔天然绿色水产名牌,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中小水面人工精养、半精养产业开发区建设总体规划与布局

  该区域包括杭锦后旗、磴口县、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此区域范围内拥有众多的中小水体,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易饲养管理,易捕捞,可开发利用面积达2000公顷,是发展名优特水产品养殖的理想水体。因此在此区域规划建设中小水面半精养产业开发区。

  养殖主导品种:一是鲤、鲫、鲢、鳙、草等常规养殖品种。二是团头鲂、银鲫、湘云鲫、黄金鲫、鲶鱼、乌鳢等引进的名优特品种。三是引入河蟹等特种水产品养殖。

  主要养殖技术:一是渔农、渔牧、渔禽相结合的生态养殖技术。二是多品种混养养殖技术。三是轮捕轮放养殖技术。
通过开展中小水面半精养,既可以使丰富的中小水体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与池塘养殖互相补充,丰富水产品市场供给。

  五、围绕渔业重点开发区域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各级领导对渔业的重视和支持

  渔业经济在“十五”期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目前渔业发展的总体实力还不强,需要多方面加以支持,尤其是政府、计划、财政部门的支持。“十一五”期间,当地各级渔业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向政府部门、计划部门、财政部门做好宣传。同时要扎实工作,发挥优势,积极争取项目和投资,突出亮点,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渔业经济实力,通过努力,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取得对渔业的支持。

  (二)把提高渔业收入作为主要目标,做好各项工作

  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渔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渔业内部潜力,以建立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推广有机、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生产技术,努力提升水产养殖业的比重。大力发展以旗县为单位的县域渔业经济,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创建渔业名牌产品,促进水产业“一村一品”快速健康发展。开展渔业科技培训和经营培训,提高渔民的养殖技术水平和渔业经营水平,增强抵御养殖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引导渔民开展水产良种养殖生产,提高水产苗种自给率和良种覆盖率。深化水产经营改革,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引导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的服务和监督,发展多种形式的渔业经济。

  (三)协调好渔业资源,水域环境保护与渔业生产开发的关系

  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渔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条件。在渔业生产开发过程中,要把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内容,在抓好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要抓好渔业生产开发政策措施的制定,在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上对招商引资和对外合作加以规范,使渔业生产开发有法可依。同时要建立起完善的渔业生产开发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无序开发和破坏资源行为的管理,避免短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