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确定2007年工作重点
2007年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转变海洋渔业增长方式为重点,扎实推进现代海洋渔业建设,发展创汇渔业,开拓外海和远洋渔业,打造平安渔业。全省海洋渔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完成水产品总产量183万吨,较上年增加16.96万吨,增长10.2%。为达到预期目标,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重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转变海洋渔业增长方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捕捞业要重点扶持渔民专业合作社起步。把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指导三亚、临高、儋州等有条件的渔业市县尽快开展试点,对试点成立的渔民专业合作社予以扶持,并以1-2个渔民专业合作社为典型,发挥组织化吸纳信贷资金与防范生产风险的优势,采取政府扶持、银行贷款等方式,争取在组建外海生产船队、开发西中南沙渔场生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养殖业要在去年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发展。一是落实《海南省罗非鱼产业化行动计划》的任务和目标,新增养殖面积4.4万亩,改造旧池塘1.7万亩,全年实现新增产量5万吨。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和经验交流会推动罗非鱼产业的发展,对2006年执行力度较弱的市县要加强指导。继续对罗非鱼养殖产业化基地实行补助,安排预算内补助资金300万元。二是稳定现有对虾养殖面积,提高产量和效益。加大改造6.1万亩的低位虾池,全年计划完成1万亩的改造改养任务,新增对虾养殖产量1万吨。三是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项目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稳步发展,重点解决饲料、病害防治、加工和市场开拓等问题,提高项目整体的经济效益。积极组织渔民加入到深水网箱的养殖行列中来,使渔民得到更多的实惠。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养殖成活率,实现新增产量5000吨。四是抓好底播养殖的试点工作。编制好试点县的贝类底播养殖规划,选好底播品种,先行育苗试验和底播试验,划定海区面积10万亩,实现贝类新增产量2000吨。积极推广昌江海尾群众性养殖麒麟菜的经验,藻类新增产量3000吨。五是抓好市县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文昌市、琼海市和海口已完成了该规划的编制,今年要完成三亚、万宁、陵水、乐东、东方、昌江、儋州、临高、澄迈9个沿海市县和定安、屯昌2个中部县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完成全省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和养殖证的发放任务,养殖证发放面积由2006年的10.8万亩增加到2007年的14万亩,通过发放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养殖证和海域使用证,稳定农民的水域滩涂养殖使用权。六是加强水产苗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强化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管理。主要抓规范化管理,安全用药,实行水产苗种强制检疫制度立项工作。年内争取出台海南省水产苗种管理办法,成立海南省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评选一批省级原良种场,挂牌并予以公告,引导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选用优良的水产品种。
二、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水产品出口,实现远洋渔业突破。
今年海南省水产品出口要闯10万吨大关,出口创汇达3.5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6%。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的主要工作,一是对正在建设的水产加工企业进行跟踪服务;二是经常分析出口形势,为企业及时提供国内外市场行情;三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览会及博览会,展示宣传海南省优质水产品,扩大全省水产品国内外市场;四是积极培育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水产品牌,增强海南省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五是抓好水产品出口协会的组建工作,利用协会平台加强水产品出口行业管理,维护企业利益,为扩大出口创造条件。
引导企业开拓远洋渔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对海洋捕捞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利用这些企业在海洋捕捞技术、人才和远洋渔业生产经验等方面的优势,组建海洋捕捞船队,发展远洋渔业生产。对三亚福港水产实业有限公司的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项目、三亚市江海实业公司的马来西亚项目、洋浦汇西海洋渔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马达加斯加项目,采取积极宣传国家远洋渔业优惠政策、配合企业申报远洋渔业项目、争取国家对建造远洋渔业渔船的补助资金等措施,推动项目的实施,使之成为海南省捕捞业发展的新亮点。
三、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继续实施渔业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培训渔民5.5万人次,使渔民不断掌握渔业实用技术,提高渔业劳动技能。切实做好渔民转产转业培训,计划培训转产转业渔民骨干300人次,使转产转业渔民掌握新的从业技能,顺利找到新的就业门路。利用休渔期间,聘请科技人员到渔港、渔船给捕捞渔民讲课,指导渔民解决网具改革的技术问题,帮助渔民应用先进的生产网具,增加捕捞作业产量。以项目带动渔业生产新设备、新技术试验,继续抓好《临高县起网机更新改造试验项目》,解决流刺网渔船生产中的安全问题。针对目前钓业渔船钓饵的成本占生产总成本1/3的问题,支持儋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技术推广站与广东海洋大学合作,开展应用人工合成钓饵试验,使钓饵的成本开支降低50-67%,提高钓业渔船的生产效益。扶持海洋捕捞重点企业开展渔船增添冷海水保鲜设备试验,通过提高生产渔船对渔获的保鲜质量,达到提高渔获市场销售价格的目的。
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下大力气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继续执行水产品药物残留监控计划,确保完成全年药残监控任务。继续推进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进一步动员和引导有条件的养殖场申报无公害产地认定,推动产地认定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争取完成10家无公害产地认定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引导已获产地认定的养殖场积极申报产品认证,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推动海南省无公害水产养殖的发展。
四、加快项目建设,夯实海洋渔业基础。
第一,积极推进渔港建设,争取5个中心(一级)渔港建设工作全面快速推进。主动与建设单位、有关市县协调,为建设单位提供服务。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按照农业部基建管理办法进行监督,加快渔港项目建设速度,使渔港项目建设有明显成效。今年要切实抓好5个小型渔港维护建设,进一步加强项目监管,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第二,加快水产种苗场项目建设,使建设项目尽快发挥作用。积极推进《海南省墨西哥扇贝良种场》、《海南省方斑东风螺良种场》等项目实施,争取上半年建成验收;同时抓好《海南省锯缘青蟹原种繁育养殖场》、《海南省石斑鱼良种场》的建设,争取下半年建成验收。在现有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抓好定安省名优水产(淡水)养殖良种场的续建工作。第三,抓好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项目建设,提高海南省水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做好在建第一批7个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项目完工验收工作;抓好技术力量的培训工作,促进防治站功能的有效发挥;积极组织申报第二批6个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项目,争取早日立项建设,并组织仪器设备统一招标采购。第四,抓好罗非鱼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抓紧抓好文昌罗非鱼养殖出口示范基地扩建和琼海塔洋罗非鱼养殖十里长廊示范基地建设,以此进一步促进海南省罗非鱼产业的发展。第五,抓好渔业生产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为广大渔民群众服务。进一步做好近海渔业安全救助通信网(超短波网)建设工作;完成渔业检测中心实验室资格认可前的装修及设备安装,使其尽快建成投入使用,为渔业生产服务。
五、加强渔业管理,打造“平安渔业”。
进一步加强渔船管理,推进渔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严格按照规定,继续认真做好换发新版捕捞许可证工作,严格按照船网工具指标审批程序办理船网工具审批业务,继续组织实施2005、2006年度减船计划,淘汰严重破坏近海渔业资源的旧小渔船。做好赴南沙、北部湾生产渔船专项捕捞许可证的审核发放工作,加强对赴南沙、北部湾生产渔船的监控及非法越界渔船的管理。
认真做好渔业涉外安全管理工作,避免或减少渔业涉外事件发生。加大渔民的涉外安全知识培训,积极完成农业部渔业局下达的渔民涉外培训任务。
切实抓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建设“平安渔业”示范村活动。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为契机,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协调作用,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安全生产。建立渔业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制,把安全措施落实到船,责任到人,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计划在海口、临高、儋州、洋浦、文昌、三亚等市县建立6个“平安渔业”示范村,通过示范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提高渔业安全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速渔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强渔民安全教育培训,重点加强职务船员培训。强化渔船安全监管,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环节进行监管,开展1-2次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加大渔业保险、渔业通信安全体系建设力度。认真贯彻实施《海南省防汛防风抗旱应急预案》,修订《海南省渔船防风工作预案》,完善防风体系建设,加强渔船渔港防风设施检查,确保渔船汛期生产安全。
继续抓好渔政管理和渔业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渔业执法人员的素质。积极做好海南省渔业执队伍纳入公务员管理工作,及时将海南省渔业执法队伍现状向海南省编委反映,争取得到支持。继续加强渔业执法队伍的培训和教育,拟举办2期渔业执法人员业务培训班和1期执法人员信息员培训班,培训人数300人,重点对执法人员进行执法能力的培训。积极做好海南省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建设项目工作,协调省级中心站,对省直工作站及县级工作站的机房设施、安装地进行跟踪检查落实,并做好中国渔政管理指挥系统升级软件的培训工作。继续开展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渔业执法队伍的规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