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渔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
今年上半年,广东省中山市海洋与渔业局以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推进现代渔业为主线,积极应对寒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及美元贬值对水产品出口的影响,趋利避害,大灾之年中山渔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水产品总量161187吨,增长3%;水产品总产值20.6亿元(现行价),增长2.5%。
一、池塘综合整治成典范
推进池塘整治工程,由原来仅推深池塘、拓宽塘基到现在要求建立进排水系统和中央排污系统,不断提高整治的内涵和质量。全市整治达标的池塘41860亩,共投入资金3870万元,市财政补贴资金500万元。经过高标准整治的池塘增加了约30%的水体,养殖同一品种比整治前提高产量20%左右;承包租金普遍提高,土地增值,每亩承包金提高了550元至700元,全市村集体增收超2000万元。中山池塘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生产条件和养殖环境焕然一新,抵御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万亩池塘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二、品种结构优化增效益
立足市场需求和养殖效益,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力发展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甲鱼、桂花鱼、鳗鱼、脆肉鲩等适销对路、价格看好品种,面积达25.8万亩,约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七成。在养殖品种结构调整上,突出“一增加、两保持”:增加质优价高品种的养殖面积,如脆肉鲩、南美白对虾、“四大家鱼”等。同时,注重引进优良品种,如泰国笋壳鱼。
三、“一镇一品”成特色
根据各镇区的地域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因水制宜、百花齐放,发展“一镇一品”特色渔业,增强发展活力,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如东升镇借助中国名牌—— 东裕牌脆肉鲩的名牌效应,今年脆肉鲩养殖面积发展到1万多亩,壮大“一鱼一产业”;横栏镇、板芙镇借助西江水分别养殖南美白对虾1.8万亩、1.6万亩,着力打造“一只虾工程”;南朗镇借助浅海滩涂的地利,混养青蟹、桂虾、生蚝2万多亩,发展独具特色的咸淡水品种养殖;神湾镇护养禾虫近4000亩,声名远播;三角镇推广生鱼养殖2200亩,效益可观;港口镇在江河中投建网箱养殖优质鲩鱼、鳙鱼等“安全鱼”,出口港澳。
四、水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
以无公害养殖基地、生态养殖示范区和优势水产品产业带为载体,加快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有机水产品“三品”发展,提升水产养殖业发展素质。上半年斥资150万元,扶持条件成熟的养殖单位申报无公害产地和产品一体化认证。目前中山有无公害水产品基地52个,认定面积达13万亩,占全市养殖面积的36.33%,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走在全省的前列。板芙、神湾、大涌等镇区已建设南美白对虾标准化养殖基地300多亩。三角等镇区优质鳖养殖的仿生态模式已见成效。加强病害测报工作。在全市12个镇区建立了28个养殖病害测报点,对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鳜鱼、甲鱼、鳗鱼和草鱼6个大宗养殖品种作病害测报,测报面积达4230亩,及时掌握全市水产养殖病害的流行情况,为养殖户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加强水产品检测,抽取鲩鱼、鳙鱼、南美白对虾等样品72个检测,孔雀石绿、氯霉素、呋喃酮素指标均合格。
五、流通与加工激活产业链
斥资220万元扶持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水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带动水产养殖业、带动规模和质量效益的提高,以大流通、大市场推动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市共有水产加工企业39家,其中国家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有8家;拥有冰厂冷库40座,日冻结能力1187.5吨,制冰能力428吨,冷藏能力5957.75吨/次,年加工能力17.7万多吨;水产品批发市场14个,占地约6万平方米。活跃的流通市场、充足的加工能力,有效破解长期困扰水产品“卖难”问题。上半年,全市水产品流通量14.4万吨,增长3.5%。水产品加工量34062吨,增长10%,加工总产值2亿元,增长15%。同时,着力打造中山渔业品牌,今年4月欧风牌对虾再获中国名牌称号,至此中山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