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举办中白令海狭鳕资源养护和管理公约第12次年会
2007年9月4-7日,中白令海狭鳕资源养护和管理公约第12次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美国、俄罗斯、波兰、韩国、日本和中国的5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柳正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听取了美国和俄罗斯在白令海各自专属经济区的捕捞状况、资源调查和养护措施等通报,并讨论了公约水域狭鳕资源状况、影响狭鳕资源恢复因素、公约区总可捕量设定以及2008年度科研和探捕计划等问题。
根据美国科研调查数据测算,目前阿留申盆地的狭鳕资源量约49万吨,虽比往年有所增长,但仍远远低于公约规定开捕所需的167万吨的资源量。会议决定,在公约区继续实行休渔。俄罗斯科学家根据全球气候变化与鱼类种群量波动关系,预测狭鳕种群数量在今后几年内有可能得到恢复。韩国计划2008年派渔船赴公约水域探捕,俄罗斯和美国也将继续进行科研调查,探捕和科研调查的结果将及时向公约各成员国通报。我国将继续密切注视资源恢复状况。
公约背景情况
白令海中部的公海区域曾是我国大型拖网加工渔船的重要作业水域,上世纪80年代末,白令公海狭鳕总产量曾达到145万吨,主要捕捞国家为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波兰和我国。但自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捕捞过度,导致狭鳕资源衰退,产量急剧下降,1992年产量仅为1万吨。为恢复该资源,中白令海区域自1993年开始实行休渔,至今尚未恢复捕捞。
为有效养护、管理和利用中白令海狭鳕资源,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波兰和我国签署了《中白令海狭鳕资源养护和管理公约》,于1995年生效,包括白令海中部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的一块扇形水域,被美国和俄罗斯专属经济区包围,俗称“面包圈”水域。
按照公约规定,只有当阿留申盆地狭鳕资源量达到可开捕水平167万吨,各国才可以进入白令海进行商业捕捞。此前,各国只能在公约严格限制下进行资源探捕。在狭鳕资源利用问题上,公约六个成员国分为两派,资源利用派主张在资源量无法达到开捕水平情况下,可适当修改公约标准,初步设定小规模可捕量,以尽快恢复该区域捕捞作业;资源养护派坚持严格执行公约规定,待资源恢复后才能开捕。
近年来,由于严格实行资源养护措施,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域狭鳕资源再生量已基本恢复到20年前水平,白令海中部狭鳕资源量也保持稳定、缓慢增长趋势。


提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