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松花湖的鱼哪儿去了
本报记者 许凌 通讯员 王文辉
进入夏季,云集吉林市的八方游客越来越多。
到吉林市看什么?滔滔松花水,悠悠松花湖。游人们慕名前来,饱赏湖光山色之后,最过瘾的是要品尝一下湖南岸的“活鱼宴”。
松花湖不产鱼了吗
“活鱼馆”、“鱼头村”、“刁家鱼酒楼”……
几十家鱼类餐饮店沿湖边一字排开;胖头、草根、鲂鱼、黑鱼……湖心岛市场十几种鱼应有尽有。正值游人眼花缭乱之时,本地人一句话大煞风景:“松花湖现在不产鱼!”
啊!这么浩大的水面,如此闻名的松花湖,怎么会不产鱼呢?难道现在这里吃的鱼都是外运至此的吗?
记者找到吉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水产研究所所长钟宝臻,他介绍说,松花湖最大水面5.47万公顷,可养鱼面积3.33万公顷,因地处松花江源头,不受“客水”污染,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加之松花湖属于碳酸盐营养型水库,鱼类饵料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的松花湖流域生产鲟鳇鱼、杂色鱼、细鳞鱼,以及稗子米、铃铛米、燕窝、松塔、东珠、人参等贡品。清朝初期,周围500公里范围内被划为总管衙门的采捕区,渔猎、采集十分活跃。
“上世纪70年代时,年产鱼3000多吨,一个冬捕季就能产1000多吨。”钟宝臻话锋一转:“如今湖还在,沿岸经济也高速发展了,但渔业滞后了。尽管现在松花湖仍有些小型鱼,池沼公鱼还能出口,但不成规模,而鳊花、鳌花、季花和岛子鱼等‘三花一岛’名特优大型经济鱼类,则已濒临灭绝。在省内的另一个湖————查干湖,冬捕却是红红火火,‘查干湖牌胖头鱼’被认证为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售价高达每公斤40元。”
渔业为何滞后了
松花湖渔业不及查干湖,这是怎么回事?近日记者采访了吉林省渔业局副局长李国强,他认为成因有三:
第一是观念滞后,没有正确定位。渔业应与粮食和畜牧业等齐发展,丰富“菜篮子”,改变守着松花湖吃鱼难的现状,应树立“推动大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观念;
第二是行政管理缺乏连贯性。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松花湖渔业管理几度“易主”,农业局、商业局、食品公司、供销社、渔管局、水利局都管过,现在的主管机构是旅游局,因此渔业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三是市场秩序混乱。尤其是炸鱼、毒鱼、电鱼等灭绝鱼类资源的非法作业,以及抢占地盘、乱设拦网等现象屡有发生,造成松花湖不再是鱼类天堂的现状。
捕养结合保护鱼类资源
目前松花湖的水产品已被列为长白山天然绿色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果捕养结合,合理开发,两年后产量可达7500吨,产值1.05亿元;4年后产鱼1万吨,产值1.4亿元;再过3年产量稳定在1.5万吨,产值2.1亿元。到那时,“三花一岛”等名贵鱼类资源恢复,网箱养殖加州鲈、大口鲇、黄颡鱼、匡镜鲤等名优品种开展起来,大银鱼和池沼公鱼形成稳定的经济群体,每年以1000吨产量外销,创汇可达500万美元。
李国强告诉记者,与松花湖类似,白山湖、红石湖,以及鸭绿江上云峰水库和渭源水库,都是吉林水源最有保证、水质良好、防洪保障率最高的绿色水产品养殖水面,“三湖”、“两库”可养鱼水面5万公顷。但就渔业开发来说,目前基本处于荒废或半荒废状态,年产池沼公鱼在3000吨左右,其他鱼类近4000吨,与应有的鱼产量相比,相差2万吨以上。这些水面如能合理开发,可以解决3000至500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并能带动休闲渔业及周边水产品加工等二、三产业发展。(稿件来源:2005年7月19日《经济日报》第15版)
进入夏季,云集吉林市的八方游客越来越多。
到吉林市看什么?滔滔松花水,悠悠松花湖。游人们慕名前来,饱赏湖光山色之后,最过瘾的是要品尝一下湖南岸的“活鱼宴”。
松花湖不产鱼了吗
“活鱼馆”、“鱼头村”、“刁家鱼酒楼”……
几十家鱼类餐饮店沿湖边一字排开;胖头、草根、鲂鱼、黑鱼……湖心岛市场十几种鱼应有尽有。正值游人眼花缭乱之时,本地人一句话大煞风景:“松花湖现在不产鱼!”
啊!这么浩大的水面,如此闻名的松花湖,怎么会不产鱼呢?难道现在这里吃的鱼都是外运至此的吗?
记者找到吉林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水产研究所所长钟宝臻,他介绍说,松花湖最大水面5.47万公顷,可养鱼面积3.33万公顷,因地处松花江源头,不受“客水”污染,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加之松花湖属于碳酸盐营养型水库,鱼类饵料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历史上的松花湖流域生产鲟鳇鱼、杂色鱼、细鳞鱼,以及稗子米、铃铛米、燕窝、松塔、东珠、人参等贡品。清朝初期,周围500公里范围内被划为总管衙门的采捕区,渔猎、采集十分活跃。
“上世纪70年代时,年产鱼3000多吨,一个冬捕季就能产1000多吨。”钟宝臻话锋一转:“如今湖还在,沿岸经济也高速发展了,但渔业滞后了。尽管现在松花湖仍有些小型鱼,池沼公鱼还能出口,但不成规模,而鳊花、鳌花、季花和岛子鱼等‘三花一岛’名特优大型经济鱼类,则已濒临灭绝。在省内的另一个湖————查干湖,冬捕却是红红火火,‘查干湖牌胖头鱼’被认证为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售价高达每公斤40元。”
渔业为何滞后了
松花湖渔业不及查干湖,这是怎么回事?近日记者采访了吉林省渔业局副局长李国强,他认为成因有三:
第一是观念滞后,没有正确定位。渔业应与粮食和畜牧业等齐发展,丰富“菜篮子”,改变守着松花湖吃鱼难的现状,应树立“推动大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观念;
第二是行政管理缺乏连贯性。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松花湖渔业管理几度“易主”,农业局、商业局、食品公司、供销社、渔管局、水利局都管过,现在的主管机构是旅游局,因此渔业难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三是市场秩序混乱。尤其是炸鱼、毒鱼、电鱼等灭绝鱼类资源的非法作业,以及抢占地盘、乱设拦网等现象屡有发生,造成松花湖不再是鱼类天堂的现状。
捕养结合保护鱼类资源
目前松花湖的水产品已被列为长白山天然绿色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果捕养结合,合理开发,两年后产量可达7500吨,产值1.05亿元;4年后产鱼1万吨,产值1.4亿元;再过3年产量稳定在1.5万吨,产值2.1亿元。到那时,“三花一岛”等名贵鱼类资源恢复,网箱养殖加州鲈、大口鲇、黄颡鱼、匡镜鲤等名优品种开展起来,大银鱼和池沼公鱼形成稳定的经济群体,每年以1000吨产量外销,创汇可达500万美元。
李国强告诉记者,与松花湖类似,白山湖、红石湖,以及鸭绿江上云峰水库和渭源水库,都是吉林水源最有保证、水质良好、防洪保障率最高的绿色水产品养殖水面,“三湖”、“两库”可养鱼水面5万公顷。但就渔业开发来说,目前基本处于荒废或半荒废状态,年产池沼公鱼在3000吨左右,其他鱼类近4000吨,与应有的鱼产量相比,相差2万吨以上。这些水面如能合理开发,可以解决3000至500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并能带动休闲渔业及周边水产品加工等二、三产业发展。(稿件来源:2005年7月19日《经济日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