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工作动态

《中国水产》:访宁夏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黄全福

日期:2005-09-13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本刊记者:肖乐 胡国成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中上游,是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自秦汉开始引黄河水自流灌溉,沟渠纵横,土壤肥沃,农林牧渔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之誉。宁夏渔业资源比较丰富。2004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23.5万亩,水产品产量5.7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6.5倍和198倍,是全区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渔业总产值4.3亿元,从渔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倍;全区人均水产品占有量9.8公斤,居西北地区首位。目前,全区

  鲜活水产品总量的70%外销西藏、甘肃、内蒙、陕西、青海等周边省区。宁夏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集散中心,渔业已发展为宁夏具有区位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

  为了探究宁夏渔业的发展历程,了解宁夏渔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全国渔业政务信息及中国水产发行表彰”会议期间,宁夏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黄全福接受了本刊专访,向我们介绍了宁夏渔业的发展情况。

  回顾历史,抓住机遇,促进宁夏渔业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加快全国渔业的发展,解决各大城市吃鱼难的问题,把渔业推向市场,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5号文件”;同年9月宁夏区政府也发布了相关文件,简称“859文件”,指出加快宁夏渔业发展,采取“谁开发、谁所有、谁受益”的方针,荒滩资源实行承包制,30年不变的原则。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渔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宁夏渔业的发展。中央文件(“5号文件”)和地方文件(“859文件”)为宁夏渔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985年,宁夏渔业总产量只有2900万吨/年,平均亩产只有200kg,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种形势下,自治区渔业局、推广站和研究所千方百计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先进养殖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在技术方面:1986年宁夏水产技术工作者走出试验室,深入到生产一线,将水产科技成果与宁夏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提出池塘主养鲤鱼技术,当年亩产达到300kg。池塘主养鲤鱼集约化养殖技术由点到面,由东到西,从银川市辐射中卫市、石嘴山市,普遍大面积推广该项技术,在宁夏渔业产量提高方面起了重大作用。

  在市场销售方面:宁夏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注重外部市场的开拓,20年来主要开拓了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等地市场。水产品产销两旺,价格平稳。另外,宁夏水产品市场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放开搞活,采取市场经济的体制,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使得我区的渔农民具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例如,1996年宁夏地区也发生了大规模的鱼病,但是与其它省、市比较起来,损失还是比较轻的。即使这样,也没有影响宁夏的渔业产量,始终使宁夏水产品市场保持产销两旺、货流其畅的平稳状态。

  在农业部渔业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指导下,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宁夏不仅解决了吃鱼难的问题,而且还开发了西部市场,取得了政府满意、人民高兴的效果。另一方面,在银川市的带动下,西部市场的消费理念有了重要转变。例如,青海在10几年前,只是食用一小部分当地的水产品,而最近几年,由于宁夏水产品在西部市场的开拓,同时加大水产品消费的宣传力度,使青海人民的消费观念也发生重大转变,从而提高了宁夏水产品的消费量。因此,我们总结“九五”宁夏渔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五化”:渔业产业化,布局区域化,养殖集约化,营销专业化,服务社会化,达到产销两旺,货流其畅的目的。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宁夏渔业可持续发展
 
  甘肃、青海都是水资源紧缺的地区,两省水资源短缺的劣势恰好是我们发展水产养 殖业的优势。宁夏位于黄河中上游,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100万亩,主要包括黄河流经的面积,4大干渠的面积及湖泊面积;还有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不能开发利用的荒地资源200万亩,所以说宁夏适合渔业开发的水域资源共有300万亩,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开发利用的面积还不到4%,养殖面积只有25万亩。整体来讲,西部地区都比较缺水,宁夏也是如此。但是,宁夏的银川平原、立宁平原水资源相对充足一些,这是我们发展渔业的优势。水产品的品种、质量是我们以后工作的重点,打造宁夏绿色水产品、无公害水产品,创造宁夏的绿色品牌。

  因污染较少宁夏的养殖水域环境较好。未来宁夏渔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水产品质量、品种上,协调发展。目前,我们以沙湖、星海湖等自然资源为基础,建立一条绿色产业带。绿色产业带的含义就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湖泊、湿地资源,发展绿色水产品,而不再搞集约化养殖。
  

  组建中介组织,带动宁夏渔业产业化发展

  宁夏的渔业中介组织发展很快,主要形式是渔业联合社,这些组织已经基本走上产业化道路。经过几年发展,宁夏各市、县的渔业联合社有20多个,他们在宁夏渔业发展中起到龙头带动作用,主要作用在解决老百姓一家一户卖鱼难的问题;通过渔业联合社,建立大规模运输队伍,把水产品集中销售到外地,保护生产者的经济利益,保证水产品市场畅通;另外,渔业中介组织还为渔民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渔农民养鱼知识水平,如标准化、无公害、绿色水产品的养殖技术等。现在通过区渔业局或推广站解决以上问题是不现实的,因为政府没有专门的资金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将加强中介组织的培养、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自律,依据科学发展观,按市场规律办事,使养殖技术达到标准化要求,培养、引导渔民。因为渔民既是生产者,又是市场参与者,也是消费者。他们既生产,又参与市场竞争,把水产品直接推入市场,提高行业自律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加强检测手段,打造宁夏渔业绿色品牌

  近年来,我区把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渔业发展的核心,作为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扩大水产品外销市场的重要手段。按照“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以建设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规范为手段,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在全区重点养殖场点建立了饲料、渔药等渔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制度、水域环境监测制度、生产日志制度,从制度上和源头上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全区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7.4万亩,占全区养殖水面的26.7%,其中2.4万亩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灵汉”草鱼已经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在周边大中城市实现了专营专卖,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带动全区无公害绿色水产养殖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2001年~2005年,在农业部渔业局、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先后建立了区级良种场,鱼病中心,检测中心,主要进行环境检测、水产品安全质量检测、鱼病检测等。2005年底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完成认证。2006年,全区对养殖水体环境检测,水产品安全检测,鱼病检测将全面正常运转,将来从宁夏出去的水产品,将完全符合绿色无公害水产品的要求,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宁夏水产品有一部分经过拉萨进入尼泊尔市场)。

  要使宁夏渔业在西部久盛不衰,我们就要注重水产品质量、品牌及养殖环境的生态平衡。我们要加大力度宣传我区水产品,认证注册优质水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宁夏的优势,按照科学发展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资源、滩涂合理开发。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开发不合理,我们的优势将变成劣势。

  通过20年的发展,我区依靠黄河有利的地理优势,水产养殖业依黄河生存发展、繁荣昌盛。在稳定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养殖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名、特、优养殖,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水产品质量,同时依据我区水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构建绿色产业带,建设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不断完善“上农下渔”、“以渔改碱”生态渔业养殖技术模式,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以沙湖、星海湖、阅海湖、长山湖为重点,发展“以渔养水”生态养殖,促进湿地资源保护与渔业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