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工作动态

中国渔业报:在困境中走出坦途 ——记广东省水产学校

日期:2005-10-24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本报记者 程云 康存栋

  近些年来,全国大多数中专学校陷入困境,水产类学校更是如此。除了少数学校外,大多数水产中专学校或并入农业类大专院校,或因无力办学撤销。广东省水产学校就是少数办学效益较好的学校之一,在困境中不仅没有倒下,反而取得了比以往更长足的进展。

  广东省水产学校成立于1935年,至今已走过70年。70年来,学校为广东水产界乃至全国水产界输送了成千上万个精英人才,其中有世界上首次解决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难题的著名淡水鱼类繁育专家钟麟先生,也有前农业部渔业局局长卓友瞻、原水产司司长佘大奴等行政管理人员,桃李遍布中国渔业的各条战线。建校以来,校址几经搬迁,尤其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数度遭日军炸毁,但学校带领学生屡经辗转,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坚持教学,没有停课。学校先后在汕头、汕尾、江门、珠海、海南、广州落脚。厚重的历史,优良的传统,激励着学校一代又一代师生迎难而上,勇于挑战。尤其1983年学校迁到广州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因势利导,积极革新,使学校在新世纪初仍焕发出勃勃生机。
专业配置紧盯行业需要

  广东省水产学校针对广东是一个海洋渔业大省,但渔业生产一线受过职业教育的人才严重匮乏的现状,主动聘请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南海水产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骨干示范专业顾问委员会,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把握方向,做大做强建校伊始就开设的水产养殖专业。

  学校一方面有计划地购置或更新教学实验实习设备。近几年来,共投资700多万元建立了面积约100平方米的生物标本室,配置了精制的解剖生物标本550种,鱼、虾、蟹、贝、藻类示范标本1000多种;建立了两个水产专业教室,配套了多媒体教学设施、显微摄像仪、解剖镜和解剖工具180套、L—200光电显微镜190台、组织切片机两台以及水质分析仪等;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财经模拟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设备的先进性和完备率均超过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学校投资与广东省罗非鱼良种场共建了淡水养殖教学实习基地,配备了全国最先进的全自动化水产养殖监控、鱼病监测、生物技术等方面的仪器设备,满足了现代淡水养殖的教学与生产实习需要,同时也成为学校的科研基地、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基地。与广东惠州市大亚湾试验中心共建大亚湾海水养殖教学实习基地,配套了全国最先进的生物观察、海洋气象观测、海洋环境监测、生物饵料培育等设备,作为教师开发科研项目和学生掌握高科技手段的实习试验场所,满足了培养现代化海水养殖人才的需要。2003年,学校又投资220万元在阳江市海陵岛建成了海水养殖实训中心,主要配套设备有1200平方米鱼虾蟹贝育苗车间,辅以饵料培育、水质检测、水生生物疾病检测等现代化设备,较好地解决了生产实习、教学科研和职业资格鉴定与培训等问题,同时又作为广东省人工鱼礁苗种放流增殖基地,向周边地区进行技术示范和推广等服务。

  正是有了这些完备的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加上雄厚的师资力量,使学校水产养殖专业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适应了广东省水产养殖行业飞速发展的需求,毕业生整体就业率达100%,成为人才市场的抢手货,为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各行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能劳动好手。

  学校看准了冷冻和空调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针对制冷和空调岗位群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作了充分调研,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先后向制冷与空调专业投入了近300万元,建设了现代化空调检测与维修实训车间、冰箱检测与维修实训车间、大型压缩机拆装实习场、冷库检修实习场、板金工实习场等。最近又建成了省级制冷工种技师、高级技师实训和实操考核的现代化考场,应用了PLC编程、计算机网络智能化控制等高新技术,实现了远程控制与管理。与此同时,学校与珠海格力电器有限公司、海尔电器有限公司、美的电器有限公司、广州市实力制冷工程有限公司、广东省机电安装工程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还为学生的就业拓宽了渠道。近些年,制冷与空调专业的学生持续猛增,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成为学校的又一热门专业。

  经过数年的努力,学校面向市场,实行突出主要专业,拓展多项学科的学科建设措施,从6大专业发展到16个专业配置,打造出了水产养殖、制冷与空调、渔业经济管理、环保与水处理等“龙头专业”。其中水产养殖专业1996年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省级骨干专业,2003年又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去年制冷与空调专业也成为省级示范专业。
人才培训紧跟市场需求

  学生的就业水平如何,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广东省水产学校把保证学生就业摆在了教育教学的突出位置,为自己定下了很高的目标。为此,学校紧跟人才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和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确立了“两强一快”(专业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能力强,上岗角色转换快)的培养目标。

  一是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学校把普通生物学、鱼类学、生物化学等课程整合为池塘养鱼、鱼病学、饵料学等综合课程,并把教学的大部分内容安排在渔场、实训中心进行现场教学,改变理论与实践分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校还根据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开发了观赏鱼养殖、高位池养虾技术、鱼虾健康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等新课程,使学生能及时了解水产养殖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品种,为毕业生达到“上岗角色转换快”提供了保障。学校从2000年开始,组织骨干师资力量编撰水产养殖专业特色教材,现已开发出广东现代农业中等技术教育教材《水产养殖》、《常见鱼病防治》、《禽畜鱼生理解剖》等6本,校本特色教材《虾蟹增养殖学》、《水产养殖实用技术》、《网箱养殖》、《观赏鱼养殖技术》等10本。此外,学校还编写了各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指导书和8门新课程的教学大纲,完成了专业能力及职业技能训练实施方案等,大量增加了试验、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进一步明确了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训练的量化考核目标,把实践教学比例从原来的40%提高到53%,尽量把课堂搬到实训基地,现场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同步进行,实现了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有效对接。

  二是开展全方位就业指导。为保障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除了专业技能培训外,学校加强了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科,加上专业科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就业形势、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做好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同时,学校坚持走产教结合、校企结合之路,多形式、多渠道地与用人单位积极沟通,按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人才。目前,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已达20多个,不仅作为学校的生产实习基地,而且还安排毕业生就业。

  通过学校的长期不懈努力,切实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途径着想,又紧密联系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形势,使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步提高,近几年的平均就业率达95%,去年更是达到了98%。高就业率已成为广东省水产学校的竞争优势,“产品”畅销的同时,吸引了大量生源,使学校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对于广东省水产学校来说,70年的历史,是一个艰辛的历程,是一个光辉的历程。在长期的教育改革与实践中,学校按照“从严治校,百年树人”的要求,树立了“厚德重技”的办学思想。“团结、勤奋、创新、奉献”的校训和“从严治校、开门办学、艰苦奋斗、尊师爱生”的传统精神在一代又一代的师生身上传承光大,历久弥新。正是这种优良的传统和校风,使学校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办学风格,在70年历程中始终保持青春活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1994年至今,学校先后获得“文明校园”、“文明单位”、“省级重点中专”、“国家级重点中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目前,学校已形成集高职、中专、技工、函授和培训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体制,在校生达3000多人,成为培养水产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面对新时期新的挑战,该校校长林雄表示,学校将紧随社会潮流,找准办学方向,在自身努力发展的同时,切实负起责任,为广东省乃至全国水产业界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