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工作动态

大连渔业“十五”突破性发展的基本经验

日期:2006-03-13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十五”时期大连渔业取得七大突破,不仅使渔业成为该市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促进了渔民持续增收,也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了其渔业大市的地位。他们的基本经验是:

  (一)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保障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五”期间,大连市认真贯彻国家“以养为主”的方针,大力推进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海水养殖业调“优”、海洋捕捞业调“远”、水产加工业调“精”,使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提高了发展质量。2005年全市渔业养殖、捕捞、加工的产值比重由“九五” 期末的39:34.7:26.3调整为41.9 :24.2 :33.9。在南部海域功能调整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结构和布局调整,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六个“百万工程”。目前,六个“百万工程”中的陆地工厂化养殖总规模达到90万平方米,海参底播增殖和港池养殖总规模达到66万亩,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总规模达到90万亩,滩涂贝类增养殖总规模达到68万亩,魁蚶底播增殖总规模达到37万亩,水产品加工成品总量达到83万吨,进一步拓展了渔业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二)必须着力加强渔业科技创新与进步,提高渔业综合发展能力。“十五”期间,积极探索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渔业企业合作的新机制,已有20多家水产养殖、加工企业与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和沈阳分院、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学院、大连轻工学院、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国内9所水产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实用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增强,鲍鱼、栉孔扇贝杂交技术,牡蛎、鲍鱼三倍体技术,海参、海蜇、河豚鱼、大菱鲆鱼繁育与养殖技术等应用与推广80%已转化为生产力。该市水产研究所赵洪恩所长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的鲍鱼杂交技术,为我国成功遏制鲍鱼病害做出了重大贡献。以酶、分子、净化辐射等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在水产加工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渔业产品的附加值。大连轻工学院朱蓓薇教授研究的“海参自溶酶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在多家水产深加工企业中应用,创产值近2亿元,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三)必须不断提升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渔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五年来,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重点培育了以善岛、金山、凌水等为代表的加工带动型,以该市水产研究所、海日、非得、玉璘等为代表的科技带动型,以棒棰岛、壹桥、富谷、有德等为代表的种苗繁育带动型,以獐子岛、黑嘴子等水产批发交易市场为代表的市场带动型等4大类30个龙头企业,每年用于扶持的资金在1亿元左右。通过龙头企业向周边地区辐射,带动渔民、渔户致富增加收入20亿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心渔港为依托,根据资源和产业布局,确定了10个现代化渔业园区,“龙王塘”、“棉花岛”、“皮口”等已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以壮大渔业龙头企业,建设渔业产业化基地,繁荣渔港经济,推动渔业工业化和渔区城镇化建设的新路子。

  (四)必须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鼓足渔业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在贯彻落实农业和农村经济各项方针政策的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支持,鼓励和扶持渔业发展。五年来,国家农业部和辽宁省累计向该市渔业投入资金近1亿元;大连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北三市大开发资金、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农业科技三项经费不断向渔业倾斜,每年也向渔业投入近1亿元,该市财政渔业补助基金2005年增加到3800万元。各级政府的强力扶持,使渔业发展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有力调动了社会对渔业的投资热情,“十五”期间,全市渔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多亿元,新上海水增养殖、水产品加工、远洋渔业项目600多个,有力地带动了渔业的快速协调发展,给渔民带来了更多实惠。

  (五)必须高度重视渔业安全生产管理,确保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渔区社会稳定。“十五”期间,按照各级政府的要求,坚持推行目标管理,层层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广大渔民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和排除事故隐患,增强预防能力;坚持强化渔船编队生产的组织形式落实,整体提高渔船海上防范事故和自救互救能力;坚持大风信息传递和安全值班,提高事前预防能力;坚持渔政、渔监、船检各部门在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的工作机制,加大管理力度;坚持抓好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扎扎实实完善管理工作机制和防范措施,探索渔业安全规范化管理的新模式,努力创建渔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渔区社会稳定的和谐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