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甘肃省渔业重点工作进展顺利
上半年,甘肃省各级渔业部门重点围绕渔业稳定发展、渔民持续增收,着力推进了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全力以赴组织渔业抗灾生产。酒泉、甘南、定西等地暴洪、风灾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以后,渔业部门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灾区,了解灾情,掌握情况,恢复生产。一是及时组织修复完善养殖设施,组织人员抢修加固防洪堤埂,开展养殖池塘清淤,加固拦鱼防逃设施,以免造成更大损失。二是开展养殖水体消毒,对进入养殖水体的洪水及时使用漂白粉、生石灰进行1-2次水体预防性消毒,杀灭洪水带来的各种细菌和寄生虫,在投喂饵料中添加抗生素等药物,增强鱼类的抗病能力。三是对受灾严重的养殖水面,及时调运增补鱼种,弥补死亡数量,争取做到少减产。四是积极开展病死鱼的无害化处理,及时清捞水体和底泥中的死鱼,集中深埋处理,对出现疑似疫病或其他不正常的情况,利用焚尸炉进行焚烧处理。五是抓好鱼类防疫工作,在洪涝灾害发生地区建立鱼类病害测站点,选派责任心强,专业技术过硬的技术人员负责病害测报,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确保渔业生产的安全。
二、积极开展渔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渔业科技推广工作面向基层,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普及科学用药知识,引导我省水产养殖者转变观念,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在全省组织实施了大面积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设立12个示范点,示范面积3300 亩,推广面积10000亩。实现池塘商品鱼养殖亩产750公斤、苗种培育亩产450公斤。亩产值达到10000元,亩利润达到2200元。养殖品种优良率和养殖成活率达到90%,养殖生产成品率达到95%,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依托大宗淡水鱼技术产业体系,在永靖、临泽、白银区、靖远、肃州区5个示范县(区)开展养殖技术人员培训,举办培训班8期,共计培训人员200人次。严格控制虹鳟鱼疫病的发展和蔓延,选派技术人员赴疫区指导防疫工作,禁止从疫区运送鱼苗,及时向相关市州通报疫情,每月两次从养殖场抽样,上半年共向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发送虹鳟鱼样品40份。
三、全面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把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专项治理作为上半年一项重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狠抓落实。制定了《2011年甘肃省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专项治理方案》,提出了专项治理的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安排了专项治理的时间进度和任务要求,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提出了《甘肃省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方案》中水产品质量振兴的具体目标、措施。开展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和抽查,督促市县开展了水产苗种检查,配合厅里完成了第一季度水产品产地质量抽检。开展了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放心渔药渔饲料下乡行动和水产健康养殖培训。全省发放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资料2000份,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健康养殖技术培训200余人次。对以前审定的8家省级水产良种场进行了资格复核,对以前核发的省级水产苗种许可证进行了检查,督促有关单位按照标准进行了整改。
四、扎实推进渔业行政执法年活动。按照甘肃省农牧厅2011年农业行政执法年活动总体安排,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细化了工作任务,推进了渔业行政执法工作。一是在黄河刘家峡段、白银段,洮河碌曲段、卓尼段,白水江文县段指导、检查禁渔执法工作3次;在陇南市康县、文县组织开展无证驯养繁殖和非法贩卖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大鲵的专项执法活动,出动执法人员98人次,出动执法车(船)17台艘。二是组织永靖县渔政管理站、省刘家峡水库渔政管理站对渔业生产秩序较为混乱、渔事纠纷较多的刘家峡水库开展了2次维护渔业生产秩序的专项执法活动,在白水江重口裂腹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了执法检查工作,教育和处罚非法捕捞人员4人次,净化了渔业生产环境。三是在刘家峡水库、黄河白银段、白龙江文县段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了渔业法律法规特的宣传活动,散发宣传材料12000余份,张贴标语130余幅,悬挂横渡30余幅,出动宣传人员63人次,出动宣传车(船)12台艘次。四是继续做好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的创建活动,制定下发了《甘肃省农牧厅开展2011年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将酒泉市渔政局作为今年国家级渔业文明执法窗口单位予以重点指导。五是狠抓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累计开展渔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11次,排查存在安全隐患的各类渔业船舶21艘。完成了办理渔业船舶及船用产《收费许可证》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并积极向国家渔业船舶检验局请示,着手接交天津渔业船舶检验局在甘肃省开展的船用产品检验业务。
五、加大了渔业资源养护力度。一是认真开展《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总结工作。《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自2006年出台以来,甘肃省各级渔业部门突出内陆水域区域特征,以资源增殖、保护区建设、水域污染防治及工程建设资源与生态补偿等工作为重点,有力保障了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的完整性。目前累计建成了文县白龙江大鲵、漳县秦岭细鳞鲑、黄河玛曲青藏高原土著鱼类、康县大鲵、秦州区大鲵和岷县水生生物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灵台中华鳖、张家川秦岭细鳞鲑和武山县秦岭细鳞鲑3个市级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已建成9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 4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各保护区都制定了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及内部管理制度,开展了资源调查与价值评估,建立基层保护站,完成了划界标桩等工作,对有效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保护水域生态环境起到了极其重要的确作用。二是积极开展涉渔工程生态补偿工作。会同甘肃省渔业环保站、康县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中国石油中卫—贵阳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拟选线路穿越我省康县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渔业环境影响评估,与中国石油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多次协商谈判,争取到一次性补偿资金1910万元,涉渔工程生态补偿工作的取得重要突破。三是大鲵经营利用取得新进展。农业部组织专家对文县红林大鲵养殖场、康县林源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康县两河镇溪水大鲵养殖场及康县鑫兴大鲵驯养繁殖有限责任公司4家单位现场进行了考察评审,认为4家单位已具备持续生产大鲵子代的能力,可以按法定程序申请在国内经营利用。四是积极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工作。今年4月,甘肃省农牧厅与陇南市人民政府共同在康县举办了大鲵增殖放流活动,省市领导参加了放流活动,共放流大鲵子二代1000尾,为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五是在黄河鲤鱼原种场和白银水产良种试验站人工孵化的兰州鲶,共催产兰州鲶亲鱼200组,孵化出鱼苗35万尾。甘南州土著鱼类救护站共采集极边扁咽齿鱼、黄河裸裂尻鱼、花斑裸鲤等鱼卵200万粒,人工孵化出鱼苗60万尾,鱼苗平均体长1.5厘米,摄食情况良好。
六、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酒泉市肃州区水产良种场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投资200万元。文县白龙江大鲵自然保护区中央投资353万元,地方配套35万元。农业部渔业物种资源保护和第一批渔政管理项目下达甘肃省资金109万元,支持甘肃省9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渔业资源调查监测、救护放生、设施维修、日常管理和宣传保护工作。同时,还向农业部申报了水产良种场建设、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项目,这些基础项目的建设,必将进一步提升甘肃省渔业发展后劲,促进全省渔业的更好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