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工作动态

广东省 “十一五” 时期渔业发展情况和“十二五”时期工作思路、措施

日期:2011-09-02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一、“十一五”广东省渔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对现代渔业建设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全省第六次海洋工作会议、全省现代渔业工作会议和全省淡水渔业工作会议,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渔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渔业经济建设,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科技兴渔、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和依法治渔等战略,转变增长方式,落实支渔惠渔政策,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各项渔业经济指标继续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广东渔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一)渔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广东省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考验,渔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渔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660亿元,比2005年增长63%,年均递增10.3%;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近20%,成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水产总产量达到729.3万吨,水产养殖产量多年来居全国首位;水产品出口量达到45万吨,出口额达到20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5.8%36.2%,占到了全省农产品出口份额的1/3;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77元,比2005年增长36.7%,年均增长7.6%

(二)渔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适应国际海洋渔业发展的新趋势,把发展“深蓝渔业”作为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的战略重点,建立了一批以深水网箱养殖为主的“海上产业园”,深水网箱养殖规模、养殖产量已分别占全国的14.69%4.74%。渔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近海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养殖与捕捞的产量比例由2005年的7327转变为2010年的7723。以培育发展渔业龙头企业和建设出口加工基地为抓手,加快发展渔业二、三产业,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2010年渔业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27亿元和608亿元,年均递增7.7%12.1%,远快于第一产业6.8%的增长速度,二三产业比重由200547%提高到56%

(三)渔业技术支撑保障得到强化坚持实施“科技兴渔”战略,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对虾、石斑鱼、军曹鱼、罗非鱼品种选育研究走在全国前列。突破了一批影响渔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渔业科技创新成果,“十一五”期间全省渔业科技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共57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建立了6个拥有前沿技术的省级渔业重点试验室,7个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每年有超过5000名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免费接受技术培训。高标准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培育科技示范户4400户,辐射带动7.9万余户。

(四)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贯彻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在全省组织开展以海洋、江河和湖泊为重点的大规模统一增殖放流活动。率先设立“休渔放生节”,进一步完善禁渔休渔制度。开展大规模人工鱼礁建设,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建成海洋与渔业类型保护区94个,渔业保护区数量、面积和保护品种均居全国首位。完善工程建设项目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促进了全省水生生物种群资源的恢复和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

(五)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率先在全国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试点,建立了企业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和政府的监管平台。出台《广东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规范》,从制度上和源头上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制定省级渔业地方标准和建设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初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渔业标准体系。率先在全国实施执业渔医试点,建立了一批市、县水生动物防疫实验室和生产第一线的鱼病诊所,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体系不断完善,全省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

(六)渔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率先在全国实现一个执法主体、一个领导班子、一个窗口对外、一本证管理、一本帐收支的海洋与渔业统一综合执法新模式,有效增强了执法队伍整体战斗力和行政执法效率。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渔业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养殖水域滩涂确权发证、捕捞许可、种苗生产许可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国家护渔维权巡航行动。建立粤港地区联合打击非法捕捞合作机制,加强了粤闽交界水域联合执法管理。严格执行南海伏季休渔制度,严厉打击了电炸毒鱼等严重破坏资源的违法行为。推行渔船IC卡管理试点建设,用科技手段提高了渔船管理水平。

(七)渔民生活质量日趋改善坚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广大渔民,树立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工作理念,有效改善了渔民民生。认真落实国家渔用柴油补贴政策,保证了渔民生产的正常运作。大力实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自2004年实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议案以来,全省财政共安排用于扶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资金达5亿多元,安排建设渔民安居工程3005户,安排扶持渔业产业发展项目280多个,培训渔民近2万人,直接和间接带动渔民就业2万多人。政策性渔业保险迈入新阶段,累计为全省出事渔民、渔船支付互助补偿金1343万元。建立了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渔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时期,既面临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发展机遇包括:一是广东列为全国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为渔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二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为广东渔业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是广东实施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为现代渔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四是倡导低碳经济的时代潮流,为广东渔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面临挑战包括:一是渔业资源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二是渔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三是渔业竞争力有待提高;四是改善渔民民生任务艰巨。

“十二五”时期,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现代渔业强省建设深入推进,渔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年均增长8.5%;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60万吨,年均增长3.5%;养殖产量达到685万吨,年均增长4%,养殖与捕捞产量的比例转变为8020。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更加殷实,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年均增长8.5%。渔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渔业二三产业比重达到60%以上,年产值上亿元的渔业龙头企业达60家,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水产名牌产品。渔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渔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60%。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十二五”时期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思路及措施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目标,以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建设为主攻方向,始终把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着力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加快建立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着力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加快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改善渔民民生,加快建设和谐渔区;着力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现代渔业发展水平,促进广东由“渔业大省”向“现代渔业强省”转变,努力争当全国现代渔业发展的排头兵。

(二)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根据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着力构建广东省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重点发展提升“六大产业”,推进建设“四大体系”。

1、发展健康的水产养殖业。按照产业布局集群化、生产经营集约化、生产方式标准化的发展方向,着力改善水产养殖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以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养殖、深水网箱养殖为主要形式的设施渔业,推进深水网箱养殖海上产业园建设,加快转变养殖方式,全面推进健康养殖业发展。

2、发展可持续的海洋捕捞业。着力保护渔业资源,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壮大远洋渔业总体装备规模,发展壮大公海大洋性渔业,扶持一批具有开发深海渔业资源能力的龙头企业,构建以开发深海和远洋渔业资源为主的新型捕捞产业集群。

3、发展先进的水产品加工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渔业竞争力和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为目标,扶持开展精深加工技术攻关,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将广东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渔业经济区。

4、发展现代水产物流业。适应城乡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大力开辟国内消费市场,努力拓展国际市场;加快建设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推进传统流通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

5、发展特色休闲渔业。建立健全休闲渔业管理制度,结合各地资源特色,进一步拓展渔业文化内涵,培育一批上规模的休闲渔业龙头企业。在沿海地区构建以渔港风光、渔村风情、海上游钓,海底景观等为主要内容的滨海港湾休闲渔业带;围绕珠三角城郊建设以休闲、垂钓、品鲜、观赏鱼养殖等为主要内涵的都市型休闲渔业圈;在内陆山区建设生态型休闲渔业区。

6、发展竞争力强的外向型渔业。围绕国际市场需求,着力提高水产品质量,打造国际知名水产品品牌。大力开发新兴市场,鼓励有条件的渔业企业在境外设立水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拓展外向型渔业发展空间。

7、建设现代渔业科技支撑体系。以现代科技作为转变渔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围绕现代渔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关键技术创新与攻关力度,努力提升渔业装备技术总体水平,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构建现代渔业科技创新体系。

8、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以提高水产品质量检测、质量监管、疫病防控能力为重点,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可追溯制度,构建水产病害防控和渔用药物安全使用技术体系,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9、建设渔业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渔港渔船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渔业安全执法,全面提高渔民安全生产意识,建设平安渔业。

10、建设渔民民生保障体系。维护渔民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渔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培育现代新型渔民,促进渔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逐步提高渔民民生保障水平。

(三)保障措施

1、加大支渔惠渔政策力度,创新现代渔业投入机制。加大对现代渔业建设的财政支持,争取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农业投入的增幅水平。创新现代渔业投入机制,成立休渔期困难渔民补贴基金。采取政策性奖励、财政贴息等多种措施,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和参与现代渔业建设。

2、推进渔业执法体系建设,增强现代渔业管理能力。加强渔业执法队伍能力和政治素质建设,推进全省新一轮渔业执法机构改革工作,提升渔业执法队伍保障能力。强化渔业法律制度保障以及执法监督和违法惩处,全面提高渔业依法行政水平。

3、创新经营体制机制,提升现代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发展渔业龙头企业,推广“龙头企业+渔民”的经营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制订“以奖代补”政策,引导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农超对接”。

4、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渔业水域、滩涂的保护,防止非法占用渔业水域和滩涂,防止渔业水域污染。完善增殖放流、休渔禁渔、渔具渔法等制度,加强水生生物的资源养护。加强重要江河和海湾的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