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科技质量

青海省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试验首次获得成功

日期:2009-05-26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2009年4月25日至5月20日,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进行了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试验并取得成功,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青海省地处高原,水体冷凉,饵料生物贫乏,使得鱼类生长普遍缓慢,性成熟年龄晚,产卵量低,决定其种群再生能力相对脆弱,一旦其种群数量遭到破坏而急剧下降,种群在短期很难恢复起来。近年来由于气候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致使黄河裸裂尻鱼栖息、索饵和繁殖的场所遭到破坏和改变,鱼类资源急剧减少。

  为保护、拯救高原特有濒危鱼类,自2007年以来,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一直从事该省濒危土著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2008年进行了花斑裸鲤人工繁殖实验并取得成功。2009年4月至5月期间,监测站技术人员从自然水域陆续(分三批)采集黄河裸裂尻鱼受精卵6万余粒,在实验室进行人工孵化。第一批采集的2万粒受精卵已成功孵化出仔鱼1.5万尾,孵化率为75%,现仔鱼陆续平游进入外源营养期,生长发育良好,平均体长1.5cm;第二批、第三批采集的4万粒受精卵也已陆续破膜出苗,目前该鱼人工繁育试验正在延伸中。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实验的成功为青海省其它濒危土著鱼类的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 Kessler),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裂尻鱼属。别名小嘴湟鱼。黄河流域的群众称之为明将、明鱼、白条等,分布于兰州以上黄河水系的干支流和附属水体,为黄河上游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为产区重要食用鱼,其肉味鲜美,食用价值高,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后备种质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经济、科研和文化价值,1992年列入《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重点保护鱼类。黄河裸裂尻鱼人工繁殖试验的成功,使得濒危土著鱼类种质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对拯救和恢复高原土著鱼类资源具有积极作用,为青海省今后开展土著经济鱼类的养殖和开发提供有宜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