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依托优质水资源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集“老、少、边、穷、库”为一体的山区库区县,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辖11个乡镇154个行政村,清江是长阳的母亲河,41万土家儿女世代生活在清江沿岸。随着清江的梯级开发,长阳境内淹没耕地8万多亩,形成了13.6万亩的优质库区水面。近几年来,该县水产紧紧围绕“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运作、规范操作、致富于民”的发展思路,求真务实、克难奋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致力发展清江水产,为促进库区经济发展,增加库区农民收入,确保库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了贡献。
一、资源及发展现状
1、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随着国家对清江流域的梯级开发,长阳境内形成了一坝两库,共13.6万亩的广阔水域,库区沿岸植被良好,无任何工业污染,清江四季碧波荡漾,库区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质优良,并且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优质的水资源优势,不仅为三百里画廊添加了一道亮丽的色彩,更为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2、新的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
为了使库区农民安居乐业、长治久安,早在九十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立足水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清江水产,建设水上长阳”的战略目标,号召全县人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实现网箱养殖产量过2万吨,产值达亿元,税收过千万元,挤进全省水产强县”的工作目标,把开发清江水面资源作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点,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积极创立“清江鱼”的品牌,努力开发清江鱼市场,为库区农民致富找到了有效途径。现已实现产量11188吨,创产值1.43亿元,库区200多户农民通过水产养殖致富,沿库岸4000多农户依靠渔业捕捞脱离了贫困,农民成为库区水产发展的主力军,2004年,全县渔业产量达到了4000吨,清江水产产业已成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产业发展体系日趋成熟
长阳清江水产业从70年代开始发展,94年清江隔河岩大坝建成蓄水后进入发展阶段,随着养殖水面的扩大,养殖经验的提升,养殖技术的进步,清江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调整,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订单渔业该我县的全面实施,基本形成了“政府+龙头加工企业+协会+养殖户”的运作模式,逐步形成了以金山渔业公司为龙头,以清江水产养殖协会为中介,以养殖户为主体的“公司+中介+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立了高度组织化的渔业产业化体系,清江水产业逐步走向成熟。
4、产业模式不断完善
一是逐渐实现了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传统的“四大家鱼”、鲤、鲫、鳊等常规品种逐步退出了养殖名单,名特优新品种如美国斑点叉尾鮰、黄颡、鳜、匙吻鲟、鲶、鲈等在养殖品种中占了主导地位,名特优新品种产量占水产养殖产量比例已经达到了90%以上。二是养殖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投饵网箱养殖迅速崛起,形成了以隔河岩、磨市、平洛湖、白庙等为主的10大基地,精养网箱总面积达到了130亩,同时大库增殖面积扩大到了13.6万亩,网围养鱼面积超过8000亩等。
5、品牌优势突显成效
“长阳山水美、清江鱼虾鲜”,“清江鱼”品牌自1998年注册后,通过制作清江鱼VCD碟片、武汉长江大桥灯箱广告,召开“清江鱼”新闻发布会、在各大城市设立清江鱼直销点以及在央视1台、2台、7台轮番滚动播放清江鱼专题片等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使清江鱼火爆大江南北;清江鮰鱼和清江银鱼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出口创汇的名牌;清江库区被列为湖北省最大的淡水鱼出口基地。尤其是2004年4月央视七台播出《清江有鱼不寻常》专题片后,国际国内水产品订单纷至沓来,尤其是清江鮰鱼和清江银鱼,更是发展到了“抢购”的地步。“清江鱼”品牌形成了巨大的品牌效应,为清江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做法
1、坚持以政府引导为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
清江水产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农业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国内知名专家的浓厚兴趣,开发清江库区已形成了共识。1998年农业部部长陈耀帮同志来到长阳,充分肯定了清江水产;省、市有关领导先后到长阳清江考察,并多次就清江水产产业化进行现场办公,还把清江水产列入财政“金山工程”予以扶持。2004年上半年,长阳县委、县政府又专门成立了以县长马尚云为组长的清江库区水产板块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水产工作汇报,并组织县水产部门和聘请国内外知名水产专家根据库区渔业生产现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科学制定了水产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清江库区水产发展规划》、《清江库区无公害水产板块建设规划》,从苗种繁育、水产养殖、水产品销售、网箱布局、渔业配套体系建设、渔政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此外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实行“不收费,零取费”的政策,凡是在我县投资发展水产养殖的单位或个人,不收工商登记管理费,不收水面占用费;二是奖励和扶持网箱养殖,凡发展一只投饵式网箱可奖励500元,一只滤食性网箱可奖励200元。
2、坚持以清江鱼品质为核心,全面实现无公害生产]
清江鱼品牌能亨誉四方,清江水产能成为湖北水产业的王牌,除了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和水产部门的精心运作外,清江鱼本身优越的品质和完全达到无公害的标准是市场制胜的关键,为了保住清江鱼的品牌,使之能发挥更强的品牌效应,该县抽调技术骨干制定了《清江库区无公害清江鱼网箱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确立了《水产养殖违禁物品清单》,并将它们打印成册逐一发放到养殖户手中,以提高养殖户对“无公害理念”的认识。同时对渔药使用实行“三制”管理。首先是实行渔药市场准入制,对所有使用的渔药必须是三证(指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生产日期)齐全,并经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检测审评合格后方可准许进入使用。其次是实行渔药经营登记制,对所有从事渔药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到县渔药管理部门进行登记,获得许可后方可经营,且经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和条件。最后是实行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制,按照《渔用药处方员资格上岗认证条件》,由取得资格的处方员负责出具渔药处方,并使用鱼病门诊处方单,做到一病一方,登记在册,存档备查。并要求养殖单位和养殖户准确填写养殖日志、用药情况、饲料配方等。以上措施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清江鱼的品质,使得近几年无论是国内商检部门还是美商的检查结果都表明清江鱼达到了无公害标准。
3、坚持以农民致富为根本,极力促进农民增收
清江水产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运作、致富于民”的运作理念,将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放在“致富于民”上,切实贯彻了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建立水产专业村,重点培植养殖大户等形式,带动全县人民投身到水产养殖上来,使很大一部分人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如平洛中专毕业生胡士栋从4只网箱起家,经过6年的发展,年产值过了100万元,住上了小洋楼,娶上了俏媳妇;水产职工姚厚生离岗养鱼5年,资产过百万,开上了小轿车;水产小商贩周建国“下水”养殖鱼三年产值超过30万元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二是全面实施大库增殖,促进库区渔民共同致富。该县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银鱼资源增殖和管理,拿出50万元在库区投放各类经济鱼类苗种,使大库渔产量逐年增加,沿库岸4000多农民平均每年依靠渔业捕捞的收入超过3000元,局部地方如巴山、刘坪、三洞水等地农民依靠渔业捕捞的年平均收入达到了5000元。
4、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体,大力发展订单渔业
随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产产业化的形成,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在水产行业中日益突出,为此该县组建了长阳水产的龙头企业——金山渔业公司和中介组织——清江水产养殖协会,同时用协会的形式把库区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进入市场。这样龙头企业可以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养殖户签订订单合同,形成苗种供应、饲料供应、资金供应、养殖技术供应、回收合格商品鱼的“四供一回收”体制,使清江水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链,而协会组织则由政府支持,能人牵头,广大养殖户共同参与,对外能通过组织营销发展订单,对内能极大地降低各养殖环节的生产成本,促进养殖技术交流,维护养殖户利益,大大提高了养殖户的市场地位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此外,以企业和协会为中心,大力发展订单渔业,在去年与湖南亚华公司合作成功的基础上,今年该县通过协会和中介公司与四家鮰鱼片加工企业签订了订单合同,共签合同数额1800多吨。通过订单渔业,先后与200多家养殖业主签订了收购合同,发放定金70多万元,发放饲料周转金170万元,现在库区养殖户手里有订单,口袋里有定金,还有饲料周转金,发展的积极性高涨。今年下半年,已下网箱鮰鱼苗种750万尾,近期计划再投入苗种300万尾,以确保鮰鱼明年产量达到8000-10000吨。
5、坚持以技术服务为保障,充分发挥职能部门服务功能
随着该县订单渔业的顺利推行,清江库区网箱养殖项目已与国际逐步接轨,对水产品质量要求亦越来越严,养殖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为确保水产养殖的规范化要求,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展技术培训讲座,提高养殖户养殖水平。定期到库区对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讲座,现场为库区养殖户解决疑难问题。县水产局设立了“渔业110”服务热线电话,公开承诺在接到水产求助电话4小时内专业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开展无偿无条件的服务。县水产局还编写和发放《长阳渔业服务指南》科技小报,将最新的渔业发展动态、市场行情、养殖技术、鱼病防治技术等以书面形式发放到养殖户手中。组织制作大水面鮰鱼无公害网箱养殖技术光碟,推广和普及无公害养殖技术和理念。
2)定期组织养殖户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进行养殖技术经验交流、行业动态和市场行情宣传、推广新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标准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座谈会还邀请有省、市、县各级领导莅临现场与养殖户进行面对面交谈,倾听养殖户的心声,现场为养殖户解决资金、饲料、鱼种等各方面的难题,这样既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也为养殖户发展水产养殖解决了后顾之忧。
3)重点帮扶养殖大户。组织局机关人员、技术干部与养殖大户结成“一帮一”的对子,帮助解决各种困难,扶持养殖大户快速发展。
4)建立鱼病疫情预警机制。将各时期易发鱼病和突发鱼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前传送到养殖户手中,使其免受不必要的损失。
5)抓好新品种、新养殖模式的试验示范工作。在大力发展鮰鱼生产的同时,把养殖模式调整和新品种开发也作为重点来抓,先后试验成功了斑鳜的网箱人工驯化养殖、鮰鱼养殖网箱套养黄颡鱼、网箱单养黄颡鱼、大网箱放养匙吻鲟等项目,极大地增强了清江水产发展的后劲,为清江水产的进一步腾飞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今年针对鱼苗成本高、成活率低的问题,开展了鮰鱼卵黄苗或乌仔直接进网箱驯养培育,并专门建立了试验基地,试验一举成功,该成果可大幅度降低养殖成本。
6、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在狠抓清江水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将渔业可持续发展放到同一高度来对待,切实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库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组织宣传车、船在库区巡回宣传法律法规和讲解资源保护意识,利用电视栏目实例剖析渔业违法案件。二是加大渔业执法人员培训力度,严厉查处电、毒、炸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极大地优化渔业生产秩序,提高渔业综合发展能力。三是按照无公害养殖的要求,提高标准,严格控制网箱养殖发展规模,在我县13.6万亩的广阔水域中规划最大的网箱养殖面积为250亩,防止了因渔业生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四是在网箱养殖密集区建立环境监测站,随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拿出处理意见。五是每年向库区投放大量滤食性鱼类,改善水质。六是严格执行农业部颁发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和国务院新修订的《兽药管理条例》,避免滥用渔药形成水体污染。
一、资源及发展现状
1、水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随着国家对清江流域的梯级开发,长阳境内形成了一坝两库,共13.6万亩的广阔水域,库区沿岸植被良好,无任何工业污染,清江四季碧波荡漾,库区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水质优良,并且达到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优质的水资源优势,不仅为三百里画廊添加了一道亮丽的色彩,更为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2、新的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
为了使库区农民安居乐业、长治久安,早在九十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立足水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清江水产,建设水上长阳”的战略目标,号召全县人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实现网箱养殖产量过2万吨,产值达亿元,税收过千万元,挤进全省水产强县”的工作目标,把开发清江水面资源作为我县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点,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积极创立“清江鱼”的品牌,努力开发清江鱼市场,为库区农民致富找到了有效途径。现已实现产量11188吨,创产值1.43亿元,库区200多户农民通过水产养殖致富,沿库岸4000多农户依靠渔业捕捞脱离了贫困,农民成为库区水产发展的主力军,2004年,全县渔业产量达到了4000吨,清江水产产业已成为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产业发展体系日趋成熟
长阳清江水产业从70年代开始发展,94年清江隔河岩大坝建成蓄水后进入发展阶段,随着养殖水面的扩大,养殖经验的提升,养殖技术的进步,清江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调整,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订单渔业该我县的全面实施,基本形成了“政府+龙头加工企业+协会+养殖户”的运作模式,逐步形成了以金山渔业公司为龙头,以清江水产养殖协会为中介,以养殖户为主体的“公司+中介+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立了高度组织化的渔业产业化体系,清江水产业逐步走向成熟。
4、产业模式不断完善
一是逐渐实现了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传统的“四大家鱼”、鲤、鲫、鳊等常规品种逐步退出了养殖名单,名特优新品种如美国斑点叉尾鮰、黄颡、鳜、匙吻鲟、鲶、鲈等在养殖品种中占了主导地位,名特优新品种产量占水产养殖产量比例已经达到了90%以上。二是养殖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投饵网箱养殖迅速崛起,形成了以隔河岩、磨市、平洛湖、白庙等为主的10大基地,精养网箱总面积达到了130亩,同时大库增殖面积扩大到了13.6万亩,网围养鱼面积超过8000亩等。
5、品牌优势突显成效
“长阳山水美、清江鱼虾鲜”,“清江鱼”品牌自1998年注册后,通过制作清江鱼VCD碟片、武汉长江大桥灯箱广告,召开“清江鱼”新闻发布会、在各大城市设立清江鱼直销点以及在央视1台、2台、7台轮番滚动播放清江鱼专题片等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使清江鱼火爆大江南北;清江鮰鱼和清江银鱼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出口创汇的名牌;清江库区被列为湖北省最大的淡水鱼出口基地。尤其是2004年4月央视七台播出《清江有鱼不寻常》专题片后,国际国内水产品订单纷至沓来,尤其是清江鮰鱼和清江银鱼,更是发展到了“抢购”的地步。“清江鱼”品牌形成了巨大的品牌效应,为清江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主要做法
1、坚持以政府引导为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
清江水产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农业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国内知名专家的浓厚兴趣,开发清江库区已形成了共识。1998年农业部部长陈耀帮同志来到长阳,充分肯定了清江水产;省、市有关领导先后到长阳清江考察,并多次就清江水产产业化进行现场办公,还把清江水产列入财政“金山工程”予以扶持。2004年上半年,长阳县委、县政府又专门成立了以县长马尚云为组长的清江库区水产板块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水产工作汇报,并组织县水产部门和聘请国内外知名水产专家根据库区渔业生产现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科学制定了水产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清江库区水产发展规划》、《清江库区无公害水产板块建设规划》,从苗种繁育、水产养殖、水产品销售、网箱布局、渔业配套体系建设、渔政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划。此外县委、县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一是实行“不收费,零取费”的政策,凡是在我县投资发展水产养殖的单位或个人,不收工商登记管理费,不收水面占用费;二是奖励和扶持网箱养殖,凡发展一只投饵式网箱可奖励500元,一只滤食性网箱可奖励200元。
2、坚持以清江鱼品质为核心,全面实现无公害生产]
清江鱼品牌能亨誉四方,清江水产能成为湖北水产业的王牌,除了各级领导的深切关怀和水产部门的精心运作外,清江鱼本身优越的品质和完全达到无公害的标准是市场制胜的关键,为了保住清江鱼的品牌,使之能发挥更强的品牌效应,该县抽调技术骨干制定了《清江库区无公害清江鱼网箱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确立了《水产养殖违禁物品清单》,并将它们打印成册逐一发放到养殖户手中,以提高养殖户对“无公害理念”的认识。同时对渔药使用实行“三制”管理。首先是实行渔药市场准入制,对所有使用的渔药必须是三证(指生产厂家、批准文号、生产日期)齐全,并经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检测审评合格后方可准许进入使用。其次是实行渔药经营登记制,对所有从事渔药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必须到县渔药管理部门进行登记,获得许可后方可经营,且经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人员和条件。最后是实行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制,按照《渔用药处方员资格上岗认证条件》,由取得资格的处方员负责出具渔药处方,并使用鱼病门诊处方单,做到一病一方,登记在册,存档备查。并要求养殖单位和养殖户准确填写养殖日志、用药情况、饲料配方等。以上措施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清江鱼的品质,使得近几年无论是国内商检部门还是美商的检查结果都表明清江鱼达到了无公害标准。
3、坚持以农民致富为根本,极力促进农民增收
清江水产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运作、致富于民”的运作理念,将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放在“致富于民”上,切实贯彻了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我县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建立水产专业村,重点培植养殖大户等形式,带动全县人民投身到水产养殖上来,使很大一部分人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如平洛中专毕业生胡士栋从4只网箱起家,经过6年的发展,年产值过了100万元,住上了小洋楼,娶上了俏媳妇;水产职工姚厚生离岗养鱼5年,资产过百万,开上了小轿车;水产小商贩周建国“下水”养殖鱼三年产值超过30万元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二是全面实施大库增殖,促进库区渔民共同致富。该县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银鱼资源增殖和管理,拿出50万元在库区投放各类经济鱼类苗种,使大库渔产量逐年增加,沿库岸4000多农民平均每年依靠渔业捕捞的收入超过3000元,局部地方如巴山、刘坪、三洞水等地农民依靠渔业捕捞的年平均收入达到了5000元。
4、坚持以市场运作为主体,大力发展订单渔业
随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产产业化的形成,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在水产行业中日益突出,为此该县组建了长阳水产的龙头企业——金山渔业公司和中介组织——清江水产养殖协会,同时用协会的形式把库区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进入市场。这样龙头企业可以利用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养殖户签订订单合同,形成苗种供应、饲料供应、资金供应、养殖技术供应、回收合格商品鱼的“四供一回收”体制,使清江水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链,而协会组织则由政府支持,能人牵头,广大养殖户共同参与,对外能通过组织营销发展订单,对内能极大地降低各养殖环节的生产成本,促进养殖技术交流,维护养殖户利益,大大提高了养殖户的市场地位和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此外,以企业和协会为中心,大力发展订单渔业,在去年与湖南亚华公司合作成功的基础上,今年该县通过协会和中介公司与四家鮰鱼片加工企业签订了订单合同,共签合同数额1800多吨。通过订单渔业,先后与200多家养殖业主签订了收购合同,发放定金70多万元,发放饲料周转金170万元,现在库区养殖户手里有订单,口袋里有定金,还有饲料周转金,发展的积极性高涨。今年下半年,已下网箱鮰鱼苗种750万尾,近期计划再投入苗种300万尾,以确保鮰鱼明年产量达到8000-10000吨。
5、坚持以技术服务为保障,充分发挥职能部门服务功能
随着该县订单渔业的顺利推行,清江库区网箱养殖项目已与国际逐步接轨,对水产品质量要求亦越来越严,养殖业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为确保水产养殖的规范化要求,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开展技术培训讲座,提高养殖户养殖水平。定期到库区对养殖户开展技术培训讲座,现场为库区养殖户解决疑难问题。县水产局设立了“渔业110”服务热线电话,公开承诺在接到水产求助电话4小时内专业技术人员赶到现场开展无偿无条件的服务。县水产局还编写和发放《长阳渔业服务指南》科技小报,将最新的渔业发展动态、市场行情、养殖技术、鱼病防治技术等以书面形式发放到养殖户手中。组织制作大水面鮰鱼无公害网箱养殖技术光碟,推广和普及无公害养殖技术和理念。
2)定期组织养殖户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进行养殖技术经验交流、行业动态和市场行情宣传、推广新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标准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座谈会还邀请有省、市、县各级领导莅临现场与养殖户进行面对面交谈,倾听养殖户的心声,现场为养殖户解决资金、饲料、鱼种等各方面的难题,这样既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也为养殖户发展水产养殖解决了后顾之忧。
3)重点帮扶养殖大户。组织局机关人员、技术干部与养殖大户结成“一帮一”的对子,帮助解决各种困难,扶持养殖大户快速发展。
4)建立鱼病疫情预警机制。将各时期易发鱼病和突发鱼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前传送到养殖户手中,使其免受不必要的损失。
5)抓好新品种、新养殖模式的试验示范工作。在大力发展鮰鱼生产的同时,把养殖模式调整和新品种开发也作为重点来抓,先后试验成功了斑鳜的网箱人工驯化养殖、鮰鱼养殖网箱套养黄颡鱼、网箱单养黄颡鱼、大网箱放养匙吻鲟等项目,极大地增强了清江水产发展的后劲,为清江水产的进一步腾飞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尤其是今年针对鱼苗成本高、成活率低的问题,开展了鮰鱼卵黄苗或乌仔直接进网箱驯养培育,并专门建立了试验基地,试验一举成功,该成果可大幅度降低养殖成本。
6、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在狠抓清江水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将渔业可持续发展放到同一高度来对待,切实做到了以下几点:一是针对库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组织宣传车、船在库区巡回宣传法律法规和讲解资源保护意识,利用电视栏目实例剖析渔业违法案件。二是加大渔业执法人员培训力度,严厉查处电、毒、炸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极大地优化渔业生产秩序,提高渔业综合发展能力。三是按照无公害养殖的要求,提高标准,严格控制网箱养殖发展规模,在我县13.6万亩的广阔水域中规划最大的网箱养殖面积为250亩,防止了因渔业生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四是在网箱养殖密集区建立环境监测站,随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拿出处理意见。五是每年向库区投放大量滤食性鱼类,改善水质。六是严格执行农业部颁发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和国务院新修订的《兽药管理条例》,避免滥用渔药形成水体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