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水产养殖

锡林郭勒盟关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天然水域生态河蟹养殖的总结

日期:2005-05-13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近几年来,河蟹成为各地主要水产养殖品种和经济品种之一,由于养蟹需要一定的养殖条件和技术,为促进草原河蟹天然水域生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与推广,必须对河蟹的生态、生活习性等做到心中有数。现将锡林郭勒盟草原地区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蟹足有很多绒毛),通常称之为螃蟹,生长在辽河水系叫辽蟹,长江流域称之为长江蟹。

  河蟹习性:打洞穴居,常隐蔽在石缝间水草丛中、水底、昼伏夜出觅食,一般寿命2~3年,对水体以微碱性为好,PH值7.5~8.5,适宜水温18~30℃左右,最佳生长水温22~28℃左右,水中溶解氧要求5毫克/1以上;喜生活在水质清新、水草丰茂的水体中,河蟹是甲壳类变温动物,体温随着水温的升降而升降;食性广,杂食性,偏动物性,喜食鱼虾腐烂的动物尸体,有机碎屑,小型的螺蚌蚬、昆虫及其幼虫。在天然水域中,食物比重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多为岸边的植物碎屑、藻类、水草等,也可食人工投喂糠麸皮等,动物内脏也爱食,河蟹消化能力较强、贪食,且食量很大,饱食后经生化反应产生的养料便贮存积累在肝脏中,温度对河蟹的摄食有很大的影响,当水温15℃以上胃中食物饱满,水温10℃以下,代谢功能较弱,很少进食,越冬时穴居不进食。

  河蟹是生殖洄游性动物 ,性成熟到河口地区浅海盐水中交配繁衍后代,然后其一生都在淡水中生长生存。蜕壳生长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每蜕壳一次河蟹体形便增大一次,河蟹临近蜕壳前两天,活动缓慢,不吃食,在水草丛中进行蜕壳生长,刚蜕出软壳蟹易遭天敌和同类的侵袭和吞食,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改善蜕壳环境,促进河蟹顺利蜕壳以提高成活率。

  一、草原天然水域基地选择

  环境空气符合GB3095—1996标准
  养殖水质符合GB11067—1989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标准

  1、水域是人工增殖、养殖河蟹的基本条件,在养殖河蟹的水域中,水草对河蟹的生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一定数量的水草,有利于河蟹觅食、栖息、隐避、蜕壳生长。适宜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河触逃避敌害的侵袭,水草还可以净化水质,可以吸收水中氨、氮、无机营养盐类,同时利用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从而满足河蟹对溶氧的需求,对PH值一定的稳定作用。

  2、水域选择草源泊水库无污染 、多水草、溶氧丰富、水质清新水体中,面积500~5000亩,水质良好水域培育出的河蟹体色青绿,底板青白,味道鲜美,相反水质差则河蟹体色发黑且食有土腥味。

  二、选购蟹种,放养时间

  1、北方地区水温低,生长期短,因此选购苗种是关键,购买蟹种比购买鱼种学问大,应首先了解蟹种产自哪个水系,另外还要鉴别蟹种是否性成熟,雌幼蟹脐部覆盖整个底部,顶端呈现半圆型,周边长满绒秘。雄幼蟹双螯的前后连成圈,脐部用手摸有凹凸不平感为性成熟蟹。要选择体质健壮,体色黄中带青且有光泽,附肢完整,脐部紧贴腹部,无病无伤,规格整齐,活动灵敏为好蟹种,一般选60~100只/公斤。

  2、运输前要用水冲净触体污染物,然后沥干水,每5~7公斤装入一个网袋,再装入刚好容下网袋的泡沫保温箱中,压紧扣盖,不留空隙,防止蟹种挤压造成伤残。运输到水面后,因蟹种运输时间较长,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10分钟后再放入水中浸泡2~3分钟后,取出平放,如此反复几次,再散放让蟹种自行爬入水中,可避免直接投入因吸水过多而呛死。

  3、投入时间

  选择每年3~4月份带冰投放,使河蟹及早适应草原高寒环境。

  三、日常管理、捕捞、育肥

  积极做好蟹病防治,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以生态防治为主,切断病源传播途径,及时捞被蟹夹断的水草、蟹壳、死鱼等以免腐烂后破坏水质,发现死蟹要立即捞出并在远处深埋于土下。

  1、防逃捕捞

  河蟹喜欢乱爬,养殖河蟹必须防逃,草原地区秋季早中晚温差较大、冬季气候严寒,冰下水温与溶氧较低,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不易排出,这些条件基本上都不适宜于河蟹越冬,因此在中秋前应及时捕捞完毕,以免发生生殖洄游全部逃逸。

  2、育肥

  经过捕捞后的成蟹,有软腿、弹簧腿商品蟹之分,对软腿、弹簧腿的要进行育肥暂养,选择渔池2~3亩,3~4个,在池塘四周用塑料薄膜围起封闭式防护墙,使塑料薄膜高出地面50~60厘米地下深埋15厘米。牢牢系在插入地下的 竹竿上进行防逃育肥。河蟹食性杂,投喂以动物性与植物性饵料合理搭配,将切碎的野杂鱼配合麸豆饼投喂,育肥多食动物饵料,可以促使河蟹膏脂肥腴、蟹黄饱满、因河蟹习惯夜间觅食,傍晚6时投饵占日投量70%左右,早8时投饵占日投饵量的30%左右,投饵量占蟹体重5%~10%左右,水温高时多投,低时少投,夜晚及时巡塘,傍晚12时左右上岸边的河蟹要及时放入塘中,以防上岸打洞穴,水鸟叨伤、冻伤,造成死亡。

  四、白音锡勒渔场河蟹养殖试验过程

  1、白音锡勒渔场概况

  白音锡勒渔场年降雨量300mm,无霜期110~130天,年平均气温1.4℃,年均积温2700℃,年日照时数32009小时,湖泊水封期为165天,冰厚达1米以上;该湖为蓄水性湖泊,无灌溉任务,面积5000余亩,平均水深1.5米;水草丰茂,品种较多,有狐尾藻、眼子菜等,盛夏时,水草长出水面,占总水面的80%以上;鱼类区系组成简单,有鲫鱼、麦穗、鲢鱼、鲤鱼、高白鲑,该湖泊水质清新(水质化验分析情况见表1),水源为地下泉水和雨雪补给

  2、河蟹养殖试验

  2.1蟹种的选择及投放:

  选择辽河蟹作为试验材料,2004年4月18日投放蟹种,放养规格130只/kg,合计1000kg。投放前,将长途运输的蟹种在湖边清水处浸水两次,每次浸水1~2min,然后将蟹种倒在岸边或浅水处,使其自行爬入水中。蟹种投放后,观察十余天,除当时投放蟹种时,在投放地点有约2~3kg死 蟹外,(主要是由于运输途中受伤所致),岸边未发现死蟹,也看不到蟹种活动,可能是当时水温较低(在五一节时库边仍有结冰),蟹种躲到深水处,不易观察。

  2.2防逃、渔政管理及日常管理:

  由于湖泊面积较大,周边设置防逃设施成本较高,加之湖泊水草丰富,生长环境良好,河蟹在性成熟前,若无水质腐败或污染、饵料严重不足等现象发生,基本不上岸外逃,故湖泊四周未采取防逃措施。

  根据河蟹的生活习性,如性成熟前进行溯河索饵洄游,性成熟后则要进行降河生殖洄游,在立秋前几乎不上岸外逃。到了捕捞季节,河蟹性腺发育基本成熟,上岸外逃现象较为严重,因此要加强渔政管理,严防河蟹逃逸。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组织人员每晚沿库岸巡逻,边巡逻边捕抓河蟹,既加强了渔政管理,又捕抓到了湖边欲逃的河蟹,一举两得。

  在河蟹的整个生长期内一直伴随着渔业捕捞作业,捕捞方式为迷魂阵即网箔,河蟹不时有钻入网箔的现象。为了减少损失,该地采取了撤掉密眼箔、增大网箔集鱼兜网眼等措施,尽量减少河蟹进网造成损伤。同时,在每天起网倒鱼时,尽量减少河蟹进网造成损伤。注意将误入兜的河蟹仔细挑出,小心放生。

  2.3河蟹生长情况测定:

  在河蟹生长期内,分别于七月中旬和八月中旬对河蟹的生长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测定(测量河蟹总数为50只)。七月份测定结果:头胸甲宽大于5.0cm、体重大于50g以上的个体,占测量总数的14%;头胸甲宽大于4.5cm、小于5.0cm体重为45g的个体,占测量总数的17%;体重100g以上的个体,占测量总数54%;体重75g以上的个体,占测量总数的22%,体重小于75g的个体,占测量总数的7%(详见附表2)。测定结果表明,河蟹生长情况良好。

  2.4捕捞与暂养、育肥;

  于九月初开始捕捞河蟹,渔具主要有网箔及地笼,经一个多月的捕捞,共捕河蟹12000kg。将陆续捕出的河蟹放入暂养池中。暂养池大小依暂养河蟹数量多少而定,一般暂养数量为8~10只/m2。暂养池四周用蟹膜围成高60cm的防逃墙,每天加注新水以补水及调节水质,并以库中的野杂鱼作为饵料投喂,投饵量为25kg/667m2.d。经二十多天的暂养育肥开始出售。

  3、试验结果

  本试验从四月中旬放养蟹种,投放规格为130只/kg,重量约3000斤,九月初开始捕捞,经过四个月的养殖,共捕获商品蟹1200kg,获利8万余元,100g以上个体占80%,最大个体达200g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详见附表3)通过白音锡勒渔场对辽河蟹的成功试养,该地提出了以下观点:

  内蒙古中西部的气候特点完全适应河蟹的生长,只要水域条件适宜,河蟹生长良好,发展河蟹养殖大有可为。辽河蟹适应我区的气候特点,生长迅速快、个体大。

  4、存在的问题及应采措施

  河蟹放养密度较低,影响了产量及效益。该水域不仅水草茂密、植物性饵料丰富,动物性饵料也十分丰富,很利于河蟹的养殖。由于首次试养,放养密度小,根据饵料生物量测定结果,放养密度可增加一倍,产量将翻一番。

  在暂养池建造上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清除池塘淤泥、夯实底质,避免河蟹钻淤打洞;二是修建进、排水设施,特别是排水设施更为重要,利用水流捕获河蟹省时省力,可达到理想的捕捞效果;三是在暂养池中打成隔(或另建一暂养池),将软壳蟹、雌蟹及雄蟹分池暂养,便于提高成活率及销售。

  河蟹暂养期间投喂饵料的种类,需要调整。2004年该地只是投喂了一些野杂鱼,效果不太理想。应投喂小麦、玉米粒、地瓜等含糖丰富的植物性饵料,即经济,肥育效果又好。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期刊
  2、内蒙古渔业信息网科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