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水产养殖

广东省中山市整治低产鱼塘工作成果显著

日期:2005-10-10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整治低产鱼塘是广东省中山市深入实施的农村“五项工程”之一。近四年,该市海洋与渔业局从推进渔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战略高度出发,按照统一规划、有所侧重的原则,将整治的重点放在边远、经济相对落后的镇区,全市上下联动,挥动如椽之笔掀起整治热潮,该市财政补贴投入4600万元,带动镇村投入2亿多元,高标准整治鱼塘24.3万亩,收到了立竿见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调整优化养殖结构,建立规模化养殖基地。结合鱼塘整治,该市养殖户主动调整优化养殖结构,缩减效益低的品种养殖面积,增加市场适销、质优价高的品种,发展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如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等虾类养殖时间短、产量高、市场潜力大,养殖面积发展到10.6万多亩,成为该市养殖业的一大支柱;脆肉鲩质优价高,养殖面积发展到15062亩,比上年增加了1352亩。南美白对虾、甲鱼、脆肉鲩、鳗鱼、罗氏沼虾、桂花鱼等大宗水产品面积153947亩,占了全市鱼塘养殖面积的45.9%。同时,建立规模化养殖基地,形成有竞争力的水产品优势。如91268亩南美白对虾、13552亩罗氏沼虾、10642亩鳗鱼、9192亩桂花鱼、14231亩甲鱼、15062亩脆肉鲩、8200亩青蟹、5982亩禾虫、116951亩“四大家鱼”、16721亩饲料鱼和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4026亩观赏鱼养殖基地。全市名优水产品种21.8万多亩,占了鱼塘养殖的64.9%。

  改善养殖条件和环境,促进渔业增产增收。整治一新的鱼塘,塘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排灌自如,养殖条件和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符合健康养殖的要求,鱼虾病害明显减少,少用甚至不用渔药,生产成本降低了,水产品质量提高了,养殖同一品种产量提高20%,每亩鱼塘可为渔农增收15%以上。去年,该市渔业增产增收:水产品总量达27.2万吨,增长7.1%;总产值30.2亿元,增长9.4%;渔业纯收入63770万元,增长6.3%,渔农人均纯收入11183元,比上年增加633元。

  提高鱼塘的利用率和承包金,增加村组收入。高标准整治的鱼塘,塘深普遍超过2米,每亩鱼塘增加水体30%以上,整治1亩鱼塘相当于新增了0.3亩鱼塘面积,充分提高了鱼塘的利用率。全市通过整治形成200—1000亩规模的连片养殖区160多个,符合大生产、大流通的要求,极大地诱发养殖户争相投包的热情,不少养殖户投包鱼塘成百上千亩,鱼塘投包租金飙升,全市每亩塘平均为1000元,高的超1500元,平均增幅400—600元,5年间全市村民小组增收约1.44亿元。

  促进渔业生产与流通,提高水产品售价。新鱼塘整治区主干道宽6—8米,一改过去生产、流通落后的状况,运输工具也由过去以渔船为主转为以汽车为主。渔业生产与流通不再受制于路,生产资料的运送和鱼虾的上市可以通过汽车直抵塘头,既减轻了养殖户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又缩短运输时间,保证鱼虾鲜活率,鱼虾售价因而比周边地区高出5—10%。去年,坦洲镇养殖南美白对虾1.4万亩,全年轮养2.5万亩,由于推广先进实用技术,600户虾农大部分养殖成功,每户纯收入约11.6万元,虾农人均纯收入约2.3万元。

  增强鱼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近年,该市水产养殖虽遭遇台风暴雨和寒潮的袭击,但鱼虾却安然无恙,没发生大宗鱼虾被冻死和造成鱼塘漫顶崩基鱼逃虾逸,有效规避了养殖上的自然风险,这不能不归功于鱼塘整治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