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宁都县田头镇小小鱼苗富万家
宁都县田头镇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南部,全镇现有农户7427户,拥有耕地面积25037亩,水面1051亩,其中拥有渔农两用田5102亩。
田头镇鱼苗繁殖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当地人们就懂得了圆吻密鲴、鲤鱼的人工繁殖技艺,并在周边地区广为流传,使鱼苗繁殖成为当地的一项传统产业。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渔业)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深入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使这项传统产业在田头镇坪上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效益逐年增加,逐渐成为全县乃至全省最大最为重要的“四大家鱼”和其它名优水产苗种繁殖基地之一,产品远销全省各地市和福建、湖南等地,成为当地的一项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目前,该镇以鱼苗繁殖为主导产业,现有规模以上鱼苗繁殖场13家,苗种养殖户2253户。该镇主要利用本镇现有水面的水面共1051亩进行鱼苗繁育,利用该镇5102多亩稻田采取稻(席草)、渔轮作方式进行鱼苗培育,每年的4月上旬开始鱼苗繁殖,全年繁育“四大家鱼”早繁苗14亿尾,生产夏花鱼种1亿尾,培育冬片鱼种340吨,水产苗种总产值达4500万元,占该村农业产业总产值的40%。由于鱼苗产业的发展,该镇水面亩平租金达到1000元以上。
在发展鱼苗产业上,田头镇的主要做法如下:
1、持之以恒抓产业。当地镇委会历届班子成员始终围绕水产苗种这一传统产业,二十年如一日长抓不懈,积极的投工投劳提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积极引导和帮助当地村民进行水产苗种生产经营,使苗种产业惭成气候。
2、大力引进推广良种良法。从八十年初至今的二十年中,在县乡村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先后引进更新“四大家鱼”、荷包红鲤、彭泽鲫鱼等原(良)种总计200多万尾;引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标准化苗种运输技术,小池宽沟式田间育苗式等多项先进实用技术。为当地的苗种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3、成立营销组织。2004年以前,当地的鱼苗销售以松散自产自销为主,无序竞争时有发生,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2004年初,该镇成立了首家非赢利性协会组织——“宁都县水产苗种营销协会”,形成产、销共同体,协会会员间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生产帮扶活动,共同规范生产销售行为,开拓市场空间,2004年当年协会会员人平增收220元,到目前为此,该协会共吸收会员1675名。通过协会的建立,当地的水产苗种产业正逐步向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迈进。
田头镇鱼苗繁殖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当地人们就懂得了圆吻密鲴、鲤鱼的人工繁殖技艺,并在周边地区广为流传,使鱼苗繁殖成为当地的一项传统产业。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渔业)技术推广应用不断深入和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使这项传统产业在田头镇坪上村焕发出勃勃生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生产效益逐年增加,逐渐成为全县乃至全省最大最为重要的“四大家鱼”和其它名优水产苗种繁殖基地之一,产品远销全省各地市和福建、湖南等地,成为当地的一项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目前,该镇以鱼苗繁殖为主导产业,现有规模以上鱼苗繁殖场13家,苗种养殖户2253户。该镇主要利用本镇现有水面的水面共1051亩进行鱼苗繁育,利用该镇5102多亩稻田采取稻(席草)、渔轮作方式进行鱼苗培育,每年的4月上旬开始鱼苗繁殖,全年繁育“四大家鱼”早繁苗14亿尾,生产夏花鱼种1亿尾,培育冬片鱼种340吨,水产苗种总产值达4500万元,占该村农业产业总产值的40%。由于鱼苗产业的发展,该镇水面亩平租金达到1000元以上。
在发展鱼苗产业上,田头镇的主要做法如下:
1、持之以恒抓产业。当地镇委会历届班子成员始终围绕水产苗种这一传统产业,二十年如一日长抓不懈,积极的投工投劳提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积极引导和帮助当地村民进行水产苗种生产经营,使苗种产业惭成气候。
2、大力引进推广良种良法。从八十年初至今的二十年中,在县乡村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先后引进更新“四大家鱼”、荷包红鲤、彭泽鲫鱼等原(良)种总计200多万尾;引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标准化苗种运输技术,小池宽沟式田间育苗式等多项先进实用技术。为当地的苗种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3、成立营销组织。2004年以前,当地的鱼苗销售以松散自产自销为主,无序竞争时有发生,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2004年初,该镇成立了首家非赢利性协会组织——“宁都县水产苗种营销协会”,形成产、销共同体,协会会员间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和生产帮扶活动,共同规范生产销售行为,开拓市场空间,2004年当年协会会员人平增收220元,到目前为此,该协会共吸收会员1675名。通过协会的建立,当地的水产苗种产业正逐步向组织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