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麻城做大水产业
麻城有水域面积45.1万亩,其中可养水面14.1万亩。二十年来,该市水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放养水面由1986年的8.6万亩,增加到2006年的12.2万亩,增长42%;水产品产量由1986年的4329吨,增加到26000吨,增长501%;养殖平均单产从44.4公斤,增加到213公斤,增长380%;水产产值从1078.9万元增加到1.73亿元,增长1503%;农业收入比重由2%上升到10.3%。期间,该市水产工作实现了五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由粗放渔业向精细渔业转变:改变了原来“人放天养”、“白水养白鱼”局面,逐步向精养型、集约型方向发展。
二是由数量渔业向质量渔业转变:养殖品种结构逐步得到调整,由原来的“四大家鱼”为主转变为大力发展名特优品种,名优品种比重由1986年的15%上升到40.92%;由自然繁殖发展到大规模人工养殖;由单一养殖结构向多品种结构转移,共有甲鱼、鳜鱼、银鱼、黄鳝等12个名优品种,放养面积达到2780公顷。2005年,全市名特产品产量3739吨,产值9428万元。
三是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打造“渔业大三产”是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休闲渔业、绿色渔业已在我市获得较快发展,无公害生产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已认定产地4个,面积达4.5万亩,产品认证6个,连续两年获省级奖励。
四是由常规渔业向科技渔业转变:“当家技术”的普及,“科技示范工程”、“千百十”工程和“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使效益渔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先后举办培训班210期,参训3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两万余册,把养殖技术送到了课堂、池塘边。我们还通过科技入户和科技示范,主推了池塘无公害网箱养鳝、养鳜等10大实用技术和高体鲫、革胡子鲶等6大品种。渔业产业布局更趋合理,规模渔业框架逐渐形成,麻中南精养渔池基地、甲鱼养殖基地、网箱养殖基地、三大水库银鱼养殖基地成为全市水产业发展的火车头。浮桥河水库“网箱养鳜技术研究”、明山水库“大型水库渔业高产高效配套技术研究”、水利局“高体型异育银鲫与推广”,荣获省中、小水库群精养科技成果奖。
五是由生产渔业向生态渔业转变:循环渔业和生态渔业是水产发展的重头戏。“鱼藕共生”、“鱼鸭混养”、“小水产套养”、“网箱养鳝”、“猪鱼配套”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在我市均获得较好经济效益。新推广的酵素菌生物有机鱼肥使用技术,更进一步促使我市渔业向生态化养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