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水产养殖

几湖秋气溢香甜 碧水鱼肥润心田

日期:2008-09-11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滦河水青美又甜,滦鲤肉肥味道鲜。”“一年四季山色变,滦河画卷随着换。”还记得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吗?而今,在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等四大水系,不仅风光依然,时代还赋予了这些水系新的内涵,四大水系做为承德市丰富的渔业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承德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承德市渔业发展立足资源特点,以建设特色水产市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水库网箱养鱼、池沼公鱼增殖、稻田养蟹、细鳞鱼保护、休闲渔业等多项重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地促进了特色水产市建设进程。

  承德地处燕山腹地,属内陆地区,境内有滦河、潮河、辽河、大凌河四大水系,年产水量37.6亿立方米,淡水资源总量列全省第二位,是京津唐的重要水源地。淡水资源中,可利用的养鱼水面、滩涂、稻田、冷热水资源潜力较大。全市宜渔总面积9.5万亩,养殖水面2万亩,可开发滩涂1万亩,稻田总面积30万亩,宜渔稻田10万亩,冷热水资源可开发流水养殖池塘500亩。据统计,200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3万吨,是2003年水产品产量3000吨的10倍。全市渔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显著作用。

  优化结构  推动库区渔业上档升级

  调整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效应是发展现代渔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承德拥有大、中、小型水库93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小型水库91座,面积10.6万亩。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网箱养殖、池沼公鱼增殖、库湾拦养、中小型水库精养半精养共同发展的库区渔业发展格局。

   

  潘家口水库网箱养殖标准化示范区

  在潘家口库区,随处可见的网箱星罗棋布,布局规范,由于水库水质良好、天然铒料丰富,养殖品种以鲢、鳙鱼为主,养殖网箱总量达到2万箱,滤食性网箱占90%以上,不仅投入少,而且产品质量上乘,成为京津市场的抢手货。其中散鳞镜鲤还走出国门,远销韩国。每年的3、4月份,都是市和县区水产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忙碌的日子。全市由南向北,先后在潘家口、华泽、黄土梁、大庆、钓鱼台水库,组织实施池沼公鱼人工增殖采卵和放流工作,增殖放流池沼公鱼受精卵数量已由上亿粒达到目前的每年30亿粒,年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池沼公鱼的年捕捞量也逐年上升到3150吨。

  库湾拦养和中小型水库的精养、半精养,近年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潘家口水库的库湾拦养已达到20处,拦养面积3000亩,每年产商品鱼150余吨,中小型水库的精养、半精养达到24座,其中精养水库12座,半精养水库12座,养殖面积1.2万亩,通过推广精养、半精养技术,单产分别达到100公斤、50公斤,大大提高了水库渔业产量。

  稻田养蟹 精心培育渔业经济新增长点

  承德现有稻田30余万亩,其中适合开展养蟹的达10余万亩。为培育全市渔业发展新增长点,2004年起,市畜牧水产局在组织学习考察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稻田养蟹示范项目。为推广稻田养蟹技术,市畜牧水产局先后请来农业部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及天津、辽宁盘锦、唐海等地的专家共15人来承授课,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培训技术骨干75人,参训人数达200余人。特别是稻田养蟹示范项目得到了省水产局和承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予了必要的资金扶持。千亩稻田养蟹示范项目的圆满成功,亩产河蟹25公斤,每亩纯收入达到500元,真正使养殖户实现了“一水双用、一地双收”。

   

  承德市稻田养蟹示范区

  在稻田养蟹示范成功的基础上,2005年开始,万亩稻田养蟹项目开始在全市大力推广,稻田养蟹工程被确定为全市绿色增收工程,稻田养蟹技术也被列入送农业科技进10万农户行动计划,稻田养蟹工作被列入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为确保万亩稻田养蟹工程的顺利实施,市政府协调扶贫、财政等部门,筹措资金50万元,予以重点扶持。隆化等养蟹重点县,从银行借贷20万元提供资金保障。为普及养蟹技术,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发放明白纸相结合,现场参观与实地指导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开展技术培训35期、4500余人。2005年稻田养蟹平均亩产达到24公斤,最高达到30公斤,平均个体达到75克,最高达到150克,亩纯收入达到300元,为农民增收300万元。2006年和2007年,稻田养蟹发展到1.5万亩,建立示范养殖小区7个,为农民增收800万元。今年,市畜牧水产局又在平泉试验了“虾、蟹、鱼、稻”综合养殖示范项目,并被省科技厅列为重点科研项目。从目前进展情况看,稻香蟹儿肥鱼虾欢的喜人景象正呈现在承德大地上。

  繁育保护 争创国家级细鳞鱼保护区

  细鳞鱼,学名秦岭细鳞鲑,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承德坝上小滦河流域是国内现存的极少数细鳞鱼集中分布区之一,此外,仅在东北、秦岭一带还有少量分布。

  为切实做好细鳞鱼的保护工作,1995年承德开始着手细鳞鱼驯化养殖技术研究。1997年至1999年被列为省冷水鱼开发以工代赈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对细鳞鱼的生态环境、繁殖年龄、人工饵料等方面的研究。2002年细鳞鱼人工繁育技术获得承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在农业部和省水产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围场机械化林场建设了细鳞鱼繁育场,现有细鳞鱼亲鱼500余尾,年可孵化培育5万尾细鳞鱼苗种。从此,每年的7月份,市县渔政部门都要联合开展人工增殖放流细鳞鱼一龄鱼苗,尤其是2006年,国家、省、市、县四级渔政部门一次性在坝上小滦河流域放流细鳞鱼苗种5万尾,开创了全国之最。持续开展细鳞鱼的人工增殖放流,有效地补充了自然资源,使小滦河细鳞鱼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通过人工增殖放流三龄细鳞鱼鱼种,经一年左右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够自然繁殖再生,相当于向自然水体补充了细鳞鱼亲鱼,对细鳞鱼资源的自然修复意义重大。

  在做好细鳞鱼人工繁育和放流的同时,各级渔政部门加大细鳞鱼的执法检查力度。同时,针对小滦河及其上游各支流开挖河道、拦河筑坝、截河漂流,严重影响到细鳞鱼的生息繁衍,容易导致细鳞鱼资源减少、甚至灭绝的违法行为,承德市畜牧水产局专门印发了《关于坚决制止各种破坏细鳞鱼生存河道原貌的违法行为的通知》,并集中组织开展了清理整顿活动,督促有关责任人采取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改善细鳞鱼生存河道的环境状况,为细鳞鱼生存繁衍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为进一步加大对细鳞鱼的繁育保护,当前,承德市渔业部门正在积极申报建立小滦河细鳞鱼自然保护区,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通过不懈努力,国家级细鳞鱼自然保护区有望不久的将来在围场坝上正式建立。

  健康养殖 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安全、卫生的无公害水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为适应市场需求,承德市渔业部门近年来把推进渔业健康养殖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提高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度,而且增加了养殖效益。

  控制污染,保证水质。加强养殖证的发放管理,对养殖水域和滩涂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颁发养殖证,将养殖规模控制在水域环境的负荷力范围内;对大型水库水质做到专门机构定期监测,一旦有超标现象,迅速查处污染源;严肃查处毒鱼事件,有效地控制污染的发生,加强城市污水排放的监管,杜绝直排,减少污染。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现已建成宽城潘家口水库网箱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兴隆网箱鳙鱼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国家级宽城满族自治县潘龙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省级兴隆县王宝石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强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目前承德市取得省级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单位25家,农业部无公害水产品认证6个。承德农牧渔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白鲢、鳙鱼、池沼公鱼、青虾、贝氏餐条等产品,近日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认证规模4700公顷,产量4100吨;规范水产品产地检疫检测,与动物卫生监督及畜禽水产品检验监测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开展产地检疫检测,对水产品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渔业饲料、渔药市场的监管,不定期开展拉网式排查,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饲料和渔药的行为;加强品牌的培育和申报,“喜峰”牌等系列水产品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销售畅通,供不应求。

  完善机制 确保全市渔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渔业生产的持续增长,离不开建立一个稳定长效的发展机制。近年来,为加快承德渔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加强宣传,争取领导支持。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发展渔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库区移民稳定、丰富市场水产品供应等重要作用的宣传,及时报道渔业发展的成就,激发发展渔业致富的信心,有效地推动了渔业生产各项工作。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和组织建设,发展渔业产业化经营。始终把发展产业化经营作为实现渔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大力培育和扶持水产品加工企业、水产品批发市场及水产养殖协会的发展,强龙头、带基地、富渔民。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渔政管理水平。严厉打击偷、毒、电、炸鱼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加强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制定《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切实加强对水生动物疫病的应急处理能力,有效控制了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率,确保全市渔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河北经济日报 2008年9月9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