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生命无价 责任如山 渔业安全生产不可懈怠
编者按:2004年1月1日凌晨2时左右,货船“浙象机809”和渔船“浙岱渔06226”由于浓雾在宁波梅墟湾水域发生碰撞……
2004年1月11日上午7时左右,马祖附近海域发生渔船触礁沉没事故,福建省连江县两渔民林昌标、杨明调落水。当时恰被马祖渔民发现并立即报警,马祖海警15分钟内赶到出事海域,及时将两位渔民救起送医……
2004年2月10日傍晚,一艘荷兰籍集装箱货轮在长江口水域与一艘浙江籍船舶“浙嵊97071”发生碰撞,“浙嵊97071”船体倾覆,11日晚被捞上岸,在船舱中发现了5具尸体。这起撞船事件共造成6人死亡,4人失踪。失踪者生还的可能性渺茫……
2004年2月16日19时36分,北海一艘渔船在海上捕鱼时突发大火,14名船员危在旦夕,北海海事局、海上“110”、渔民及各有关部门紧急出动,联合施救,14名船员全部获救,失火渔船被烧成空壳,经济损失惨重……
2004年2月19日凌晨香港流动渔船“深盐2408”,因当班驾驶员无证驾驶,未加强了望,未开启雷达,撞上海底礁石致使船艏底爆裂渗水,机舱被水淹没,船舶失去动力和电源,最终导致事故发生。珠海海事局接到“深盐2408”求救信号,派出“海巡1732”前往荷包岛遇险现场展开救援,救起7名遇险船员……
2004年2月19日凌晨5时30分,海上锁大雾,海南省临高县“琼渔12254”渔船在北部湾被拦腰撞断沉没,肇事船逃逸,船上12名渔民落水,其中3人被附近作业的渔船救起,9人失踪……
2004年2月19日上午7时许,宁波市一艘木质流网作业渔船“浙象渔70031”在浙江洋山港水域被一艘不明大轮撞沉,船上6人全部落水。经有关方面全力搜救,落水船员至今下落不明……
2004年新年伊始,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发生了一系列的渔船海难事故,事故起因虽各不相同,却一样用血的代价给人们留下了警示:生命无价,责任如山,渔业安全生产不可懈怠。
针对当前渔业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就渔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隐患及如何有效降低渔业船舶水上事故、加强渔民自保自救等问题,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张合成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记者:2004年新年伊始,就发生了多次渔船海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2003年渔业船舶水上事故的总体情况如何?
张合成:2003年全国渔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事故起数和沉船数比上年均有减少,但死亡人数比上年略有增加,因此安全形势并不乐观。2003年,全国共发生渔业船舶海上事故597起,失踪(死亡)人数535人,沉船231艘,直接经济损失8995万元,比2002年同期分别增加了-12.2%、4.3%、-54.1%和26.9%。其中,重大级(死亡3人)以上事故77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6%;因渔船与其他船舶碰撞引起的事故237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9%。2003年发生的特重大事故起数比2002年增长11.6%,死亡(失踪)327人,占全年事故总死亡人数的61.1%,造成的经济损失近3546万元,占全年事故总经济损失的39.4%。
记者:从2003年渔业船舶水上事故情况分析,渔业船舶水上事故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张合成:通过对近年来渔船水上事故的分析,渔业船舶水上事故的发生呈明显的几大特征:
其一是明显的季节特征 其中以一、四季度居多,尤其是春汛和冬汛生产旺季,是事故易发、多发时期,一些特重大事故的发生也多在此时,造成惨重损失。在2003年,仅3月份就发生事故66起,死亡(失踪)87人,经济损失达1082.8万元;10月份发生事故124起,死亡(失踪)113人,经济损失达3237.8万元。此外,这两季度共发生重大级以上事故51起,占全年重大事故总数的66.2%。2003年4-7月份由于受非典疫情影响,且进入6月份后,全国海洋渔船相继进行伏季休渔,绝大部分渔船在港内聚集,在这段时期内,渔业船舶水上事故少有发生。
其二是碰撞、风灾事故占比重较大 2003年,共发生渔船碰撞事故237起、风灾事故171起,各占全年事故总起数的39.7%、28.6%。碰撞事故中有近80%为货轮与渔船碰撞事故,且大多发生在夜间和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究其原因,部分是因渔船主机或其他设备突发故障,操作不当或是未按规定显示号灯或锚灯,或在航道上抛锚,造成锚泊时被撞。风灾事故大多发生在寒潮、台风季节,部分小功率、抗风能力弱的木船顶风出海,对天气状况估计不足,船舶失踪及翻沉事故时有发生。还有一些渔船靠泊在港口内,在台风季节不安排人员值班,造成大片渔船走锚及连锁相撞事故,往往造成较大损失。2003年10月中旬,黄渤海区沿海连续遭遇强风暴袭击,天津市在此次风暴中共有156条渔船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75条渔船全毁,大部分渔船是在渔港内走锚相撞致损。
其三是特重大事故增多,损失严重 2003年发生的特重大事故起数比2002年增长11.6%,死亡(失踪)327人,占全年事故总死亡人数的61.1%,造成的经济损失近3546万元,占全年事故总经济损失的39.4%。综观2003年,特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以一、四季度为主,且发生频繁,损失惨重。
其四是小型渔船安全隐患严重 小型渔船一直是事故多发的主要对象,主要原因一是渔船超航区、超风级航行及捕鱼;二是缺少先进的导航及安全救生设备;三是擅自改装船体结构,造成船舶稳性减低。如蟹笼作业渔船近年来事故有上升趋势,大部分渔民缺少必要的装货配载知识,无限制装载蟹笼,且擅自增设活水池,造成船舶受风面积增大,重心提高,严重影响了船舶的稳性,导致渔船极易在大风中翻沉。
其五是渔船载货载客现象增多 近年来,用渔船从事旅游、载货载客及其他租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本是开拓经营的好思路,但由于其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渔船的设备实施差,安全得不到保障,使之成为新的安全隐患。这类事故虽然发生率很小,但一旦出现险情,容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如2003年12月27日,四川一非机动木质渔船在搭载4人及大量货物渡河时,船舱进水沉没,船上5人全部落水,其中2人获救,其余3人死亡。事故原因正是渔船违规载人载物、严重超载所致。
记者:作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您分析一下,近年来渔业船舶多发水上事故的原因?
张合成:渔业船舶多发水上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客观因素分析,近年来,全球性气候异常,作业海况受其影响也变得更加恶劣,表现出风多、风大、突发等特点,特别是雾季和冬季季风期间是渔业生产事故多发季节。2003年10月份,黄渤海区沿海受强冷空气影响,连续遭遇强风暴袭击,辽宁、河北两省及天津市有大量渔船发生海难事故,共造成24人失踪,26艘渔船沉没,经济损失达1291万元。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渔业资源衰退及中韩、中日渔业协定的生效,造成近海渔场拥挤,渔船密度增加,出现“海小船多”的局面,使得碰撞事故以及渔事纠纷案件不断增加。
其次,对渔业安全投入不足、对渔民的安全生产教育力度不够,无论是渔民个体还是政府对渔业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都不足,尽管有,但还很不够,如渔港、灯塔的建设,通讯导航、消防设施的投入都还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特别是通讯导航设施目前还满足不了救命的需要。一些渔民迫于生存困难,由于经济原因对渔业安全设施投入不足,但渔民的个体能力是有限的,政府要加强渔业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由于对渔民的安全生产教育力度不够,造成思想上麻痹大意。一些地方存在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如值班制度不落实,且在值班时疏于了望;对安全生产信息不敏感,不及时收听气象预报,遇大风来临不能提前避风;未按规定使用明火,忽视消防设备的配备;渔船没有编组生产,船员作业时不穿救生衣;随意改变船体结构,违规超载情况严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超航区、超抗风等级作业现象屡见不鲜等等。这种原因都是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
再有就是海洋渔业生产经营新形式带来的问题。海洋渔业生产经营的变化,给海洋渔业的安全提出了新课题。《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在海洋渔业个体生产经营时期,船东就是船长或船员,做好船长和船员的工作也就做好了船东的工作,安全生产就有了基础。而现在,由于股份合作制的推行和雇佣外来劳力的盛行,船东不一定出海,船员不一定是船东。船东为了经济效益,往往忽视安全设施的投入和对船员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此外,经营主体及渔业劳工变换及流动性较强,特别是职务船员在同业之间的流动性较大,使渔船本身的职务船员配备不足,未接受系统培训的非渔业劳动力转入海上生产所占比例仍高居不下,这种情况对渔业的安全生产极为不利。
另外一个原因是船舶适航状态差,大量“三无”和老旧渔船存在。渔船超龄服役情况严重,普遍存在老龄化、船体破旧、安全设备过期等现象。针对数量庞大的“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工作,但由于大量无证造船的“沙滩”船厂仍未彻底取缔,“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仍得不到有效控制,给渔业安全生产造成重大隐患。
记者:请问当前渔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张合成:当前渔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除前面在原因分析中提到的如渔民的安全意识问题、船舶适航状态差,大量“三无”和老旧渔船违规出海生产的问题、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对安全投入、渔民教育工作力度不够等问题外,还有执法不严、不到位的问题,如安全监督管理力量不足,渔船进出港签证率不高。
渔港监督机构履行渔船进出港签证职责的力量不足,不能满足对所有进出港渔船进行签证的要求,部分安全设备不合格的渔船不经签证出海生产;
渔业水上安全救助没有保证。长期以来,渔业水上交通和生产安全事故的救助工作主要是以渔船自救互救为主,近年来,由于渔船自救互救的组织难度加大、参与救助渔船自身遭受经济损失、救助手段落后等因素,使渔船救助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往往导致救助不利,损失加大。
记者:您对今后确保渔业安全生产有什么建议,要做好哪些工作?
张合成:首先要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重大渔业安全事故的应急抢险救助预案,及时有效处理渔业安全事故,努力避免和减少损失,防止发生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切实保障渔业生产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提高渔民特别是渔船船长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已成为当前渔业生产安全的首要、关键问题,为此要进一步加强渔业安全教育工作,在伏季休渔及长江春禁期间加大对渔民的培训力度,并积极开展渔船间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训练,逐步提高渔业行业安全生产的整体素质。
三是鉴于渔船编队作业,在渔业海难互救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要逐步推进渔船编队作业制度。积极引导渔民根据作业类型、作业范围等自主结合,组成三艘以上渔船的生产编队生产,并确定其中经验丰富,船况、设备好的船作为队长船,负责编队船安全情况的掌握和与岸台的沟通。考虑以一些有条件的地方为试点,把这一制度作为渔船出港作业签证的一项内容,以强制手段促进跟帮生产制度的落实。
四是认真贯彻实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加强渔船检验工作,提高渔业船舶及其产品的检验质量和受检率。继续加强对渔船检验发证、登记、进出港签证等与安全紧密相关环节的监督检查,在港口内对每艘渔船的救生、消防和通讯等设施逐一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渔船坚决禁止出海作业。对越航区、超抗风等级、航行中不按规定进行了望和值班等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并全面推进渔船报废制度,坚决清理“三无”渔船。针对“三无”渔船、小型渔船船舶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的情况,组织开展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渔业安全检查活动。
五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安全救助体系、渔港安全设施、航标、通讯网络等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督促渔船船东按规定配齐渔船安全设施,确保船员人身安全。在此我想强调一下,渔港安全设施、航标特别是通讯导航设施是渔民的生命线,必须加大渔业安全生产设施建设的投入,2003年农业部投资40570万元用于渔港及通讯网络等建设,一些地方也加大了对渔业通讯网络的投入,如海南省政府今年将投资500万元建渔业通信网,以保障远海作业渔船通信。
六是各级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都要进一步完善渔业应急值班体系建设,制定出重、特大渔业海难事故应急抢险救助预案。当渔业海难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处理,全力组织救助,努力避免和减少损失,切实保障渔业企业的利益和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七是加强对从事休闲渔业经营性渔船的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尽快把该部分渔船纳入规范化管理。
八是加大渔船互保工作力度,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援助灾后生活和恢复生产,维护社会稳定。
记者:2004年渔业安全工作的重点是什么,都有哪些安排?
张合成:2004年渔业安全工作总体讲是开一次会、抓好七件事。召开一次全国涉外、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会议,会议邀请外交部、公安部、军方有关部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领导参加,共同研究解决涉外渔业和安全生产的问题。
日常渔业安全管理抓好七件事:一是加强对渔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在《人民日报》主办的《新安全》杂志做一期渔业安全专刊,在《中国水产》、《渔业报》上开辟渔业安全管理专栏;三是继续开展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四是组织渔业安全检查;五是加强检验工作,提高渔业船舶及其产品的检验质量和受检率;六是加强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安全救助体系、渔港安全设施、航标、通讯网络等)建设;七是研究渔业保险与渔业安全的相关问题。
记者:从长远看,面对多发性的渔业灾害,如何加强渔民自保自救,有效解决渔民的后顾之忧?
张合成:我认为只有通过推进中国渔业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渔民的后顾之忧。渔业是世界上公认的风险最大、死亡率最高的产业,当前渔业保险的商业性经营日趋萎缩,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越来越缺乏保障。渔业政策性(行业性)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渔业管理制度,这项制度的特点在于以渔业的特殊性和传统弱势渔民的权益保护为出发点,对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人身安全和渔业生产资料加以保护,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各国的经验证明这项法律制度在保障渔民利益、完善渔业制度、保护渔业生产力和促进渔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渔船商业保险不断萎缩,甚至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为了保障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在借鉴日本渔船合作社及韩、日渔业保险经验的基础上,经民政部批准,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开展了行业内的非盈利性互助保险业务。经过10年的发展,渔业互助保险已成为我国渔业保险市场的主体,但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在此只简单扼要地谈几点建议:渔业政策性保险地位应该得到确认;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渔业政策性保险;政府根据财力酌情补贴渔业保险;有效扶持渔业行业互助自保组织;强化渔业政策性保险监控和管理;积极推进中国渔业保险立法工作;增强渔民参加渔业保险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渔业保险专门人才素质;制定中国渔业保险事业发展规划;深入探讨渔业保险理论和实践问题。总之渔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受难者解难,为政府分忧。(本刊记者 肖乐)
2004年1月11日上午7时左右,马祖附近海域发生渔船触礁沉没事故,福建省连江县两渔民林昌标、杨明调落水。当时恰被马祖渔民发现并立即报警,马祖海警15分钟内赶到出事海域,及时将两位渔民救起送医……
2004年2月10日傍晚,一艘荷兰籍集装箱货轮在长江口水域与一艘浙江籍船舶“浙嵊97071”发生碰撞,“浙嵊97071”船体倾覆,11日晚被捞上岸,在船舱中发现了5具尸体。这起撞船事件共造成6人死亡,4人失踪。失踪者生还的可能性渺茫……
2004年2月16日19时36分,北海一艘渔船在海上捕鱼时突发大火,14名船员危在旦夕,北海海事局、海上“110”、渔民及各有关部门紧急出动,联合施救,14名船员全部获救,失火渔船被烧成空壳,经济损失惨重……
2004年2月19日凌晨香港流动渔船“深盐2408”,因当班驾驶员无证驾驶,未加强了望,未开启雷达,撞上海底礁石致使船艏底爆裂渗水,机舱被水淹没,船舶失去动力和电源,最终导致事故发生。珠海海事局接到“深盐2408”求救信号,派出“海巡1732”前往荷包岛遇险现场展开救援,救起7名遇险船员……
2004年2月19日凌晨5时30分,海上锁大雾,海南省临高县“琼渔12254”渔船在北部湾被拦腰撞断沉没,肇事船逃逸,船上12名渔民落水,其中3人被附近作业的渔船救起,9人失踪……
2004年2月19日上午7时许,宁波市一艘木质流网作业渔船“浙象渔70031”在浙江洋山港水域被一艘不明大轮撞沉,船上6人全部落水。经有关方面全力搜救,落水船员至今下落不明……
2004年新年伊始,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发生了一系列的渔船海难事故,事故起因虽各不相同,却一样用血的代价给人们留下了警示:生命无价,责任如山,渔业安全生产不可懈怠。
针对当前渔业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就渔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隐患及如何有效降低渔业船舶水上事故、加强渔民自保自救等问题,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张合成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记者:2004年新年伊始,就发生了多次渔船海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2003年渔业船舶水上事故的总体情况如何?
张合成:2003年全国渔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事故起数和沉船数比上年均有减少,但死亡人数比上年略有增加,因此安全形势并不乐观。2003年,全国共发生渔业船舶海上事故597起,失踪(死亡)人数535人,沉船231艘,直接经济损失8995万元,比2002年同期分别增加了-12.2%、4.3%、-54.1%和26.9%。其中,重大级(死亡3人)以上事故77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1.6%;因渔船与其他船舶碰撞引起的事故237起,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9%。2003年发生的特重大事故起数比2002年增长11.6%,死亡(失踪)327人,占全年事故总死亡人数的61.1%,造成的经济损失近3546万元,占全年事故总经济损失的39.4%。
记者:从2003年渔业船舶水上事故情况分析,渔业船舶水上事故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张合成:通过对近年来渔船水上事故的分析,渔业船舶水上事故的发生呈明显的几大特征:
其一是明显的季节特征 其中以一、四季度居多,尤其是春汛和冬汛生产旺季,是事故易发、多发时期,一些特重大事故的发生也多在此时,造成惨重损失。在2003年,仅3月份就发生事故66起,死亡(失踪)87人,经济损失达1082.8万元;10月份发生事故124起,死亡(失踪)113人,经济损失达3237.8万元。此外,这两季度共发生重大级以上事故51起,占全年重大事故总数的66.2%。2003年4-7月份由于受非典疫情影响,且进入6月份后,全国海洋渔船相继进行伏季休渔,绝大部分渔船在港内聚集,在这段时期内,渔业船舶水上事故少有发生。
其二是碰撞、风灾事故占比重较大 2003年,共发生渔船碰撞事故237起、风灾事故171起,各占全年事故总起数的39.7%、28.6%。碰撞事故中有近80%为货轮与渔船碰撞事故,且大多发生在夜间和能见度不良的情况下,究其原因,部分是因渔船主机或其他设备突发故障,操作不当或是未按规定显示号灯或锚灯,或在航道上抛锚,造成锚泊时被撞。风灾事故大多发生在寒潮、台风季节,部分小功率、抗风能力弱的木船顶风出海,对天气状况估计不足,船舶失踪及翻沉事故时有发生。还有一些渔船靠泊在港口内,在台风季节不安排人员值班,造成大片渔船走锚及连锁相撞事故,往往造成较大损失。2003年10月中旬,黄渤海区沿海连续遭遇强风暴袭击,天津市在此次风暴中共有156条渔船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75条渔船全毁,大部分渔船是在渔港内走锚相撞致损。
其三是特重大事故增多,损失严重 2003年发生的特重大事故起数比2002年增长11.6%,死亡(失踪)327人,占全年事故总死亡人数的61.1%,造成的经济损失近3546万元,占全年事故总经济损失的39.4%。综观2003年,特重大事故的发生往往以一、四季度为主,且发生频繁,损失惨重。
其四是小型渔船安全隐患严重 小型渔船一直是事故多发的主要对象,主要原因一是渔船超航区、超风级航行及捕鱼;二是缺少先进的导航及安全救生设备;三是擅自改装船体结构,造成船舶稳性减低。如蟹笼作业渔船近年来事故有上升趋势,大部分渔民缺少必要的装货配载知识,无限制装载蟹笼,且擅自增设活水池,造成船舶受风面积增大,重心提高,严重影响了船舶的稳性,导致渔船极易在大风中翻沉。
其五是渔船载货载客现象增多 近年来,用渔船从事旅游、载货载客及其他租用的情况越来越多,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本是开拓经营的好思路,但由于其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渔船的设备实施差,安全得不到保障,使之成为新的安全隐患。这类事故虽然发生率很小,但一旦出现险情,容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如2003年12月27日,四川一非机动木质渔船在搭载4人及大量货物渡河时,船舱进水沉没,船上5人全部落水,其中2人获救,其余3人死亡。事故原因正是渔船违规载人载物、严重超载所致。
记者:作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请您分析一下,近年来渔业船舶多发水上事故的原因?
张合成:渔业船舶多发水上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客观因素分析,近年来,全球性气候异常,作业海况受其影响也变得更加恶劣,表现出风多、风大、突发等特点,特别是雾季和冬季季风期间是渔业生产事故多发季节。2003年10月份,黄渤海区沿海受强冷空气影响,连续遭遇强风暴袭击,辽宁、河北两省及天津市有大量渔船发生海难事故,共造成24人失踪,26艘渔船沉没,经济损失达1291万元。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渔业资源衰退及中韩、中日渔业协定的生效,造成近海渔场拥挤,渔船密度增加,出现“海小船多”的局面,使得碰撞事故以及渔事纠纷案件不断增加。
其次,对渔业安全投入不足、对渔民的安全生产教育力度不够,无论是渔民个体还是政府对渔业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都不足,尽管有,但还很不够,如渔港、灯塔的建设,通讯导航、消防设施的投入都还不能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特别是通讯导航设施目前还满足不了救命的需要。一些渔民迫于生存困难,由于经济原因对渔业安全设施投入不足,但渔民的个体能力是有限的,政府要加强渔业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
由于对渔民的安全生产教育力度不够,造成思想上麻痹大意。一些地方存在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如值班制度不落实,且在值班时疏于了望;对安全生产信息不敏感,不及时收听气象预报,遇大风来临不能提前避风;未按规定使用明火,忽视消防设备的配备;渔船没有编组生产,船员作业时不穿救生衣;随意改变船体结构,违规超载情况严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超航区、超抗风等级作业现象屡见不鲜等等。这种原因都是安全生产的重要隐患。
再有就是海洋渔业生产经营新形式带来的问题。海洋渔业生产经营的变化,给海洋渔业的安全提出了新课题。《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在海洋渔业个体生产经营时期,船东就是船长或船员,做好船长和船员的工作也就做好了船东的工作,安全生产就有了基础。而现在,由于股份合作制的推行和雇佣外来劳力的盛行,船东不一定出海,船员不一定是船东。船东为了经济效益,往往忽视安全设施的投入和对船员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此外,经营主体及渔业劳工变换及流动性较强,特别是职务船员在同业之间的流动性较大,使渔船本身的职务船员配备不足,未接受系统培训的非渔业劳动力转入海上生产所占比例仍高居不下,这种情况对渔业的安全生产极为不利。
另外一个原因是船舶适航状态差,大量“三无”和老旧渔船存在。渔船超龄服役情况严重,普遍存在老龄化、船体破旧、安全设备过期等现象。针对数量庞大的“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虽然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整顿工作,但由于大量无证造船的“沙滩”船厂仍未彻底取缔,“三无”和“三证不齐”渔船仍得不到有效控制,给渔业安全生产造成重大隐患。
记者:请问当前渔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张合成:当前渔业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除前面在原因分析中提到的如渔民的安全意识问题、船舶适航状态差,大量“三无”和老旧渔船违规出海生产的问题、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对安全投入、渔民教育工作力度不够等问题外,还有执法不严、不到位的问题,如安全监督管理力量不足,渔船进出港签证率不高。
渔港监督机构履行渔船进出港签证职责的力量不足,不能满足对所有进出港渔船进行签证的要求,部分安全设备不合格的渔船不经签证出海生产;
渔业水上安全救助没有保证。长期以来,渔业水上交通和生产安全事故的救助工作主要是以渔船自救互救为主,近年来,由于渔船自救互救的组织难度加大、参与救助渔船自身遭受经济损失、救助手段落后等因素,使渔船救助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往往导致救助不利,损失加大。
记者:您对今后确保渔业安全生产有什么建议,要做好哪些工作?
张合成:首先要求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重大渔业安全事故的应急抢险救助预案,及时有效处理渔业安全事故,努力避免和减少损失,防止发生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切实保障渔业生产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是提高渔民特别是渔船船长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已成为当前渔业生产安全的首要、关键问题,为此要进一步加强渔业安全教育工作,在伏季休渔及长江春禁期间加大对渔民的培训力度,并积极开展渔船间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训练,逐步提高渔业行业安全生产的整体素质。
三是鉴于渔船编队作业,在渔业海难互救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要逐步推进渔船编队作业制度。积极引导渔民根据作业类型、作业范围等自主结合,组成三艘以上渔船的生产编队生产,并确定其中经验丰富,船况、设备好的船作为队长船,负责编队船安全情况的掌握和与岸台的沟通。考虑以一些有条件的地方为试点,把这一制度作为渔船出港作业签证的一项内容,以强制手段促进跟帮生产制度的落实。
四是认真贯彻实施《渔业船舶检验条例》,加强渔船检验工作,提高渔业船舶及其产品的检验质量和受检率。继续加强对渔船检验发证、登记、进出港签证等与安全紧密相关环节的监督检查,在港口内对每艘渔船的救生、消防和通讯等设施逐一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渔船坚决禁止出海作业。对越航区、超抗风等级、航行中不按规定进行了望和值班等违规行为要严肃查处,并全面推进渔船报废制度,坚决清理“三无”渔船。针对“三无”渔船、小型渔船船舶安全生产问题突出的情况,组织开展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渔业安全检查活动。
五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安全救助体系、渔港安全设施、航标、通讯网络等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督促渔船船东按规定配齐渔船安全设施,确保船员人身安全。在此我想强调一下,渔港安全设施、航标特别是通讯导航设施是渔民的生命线,必须加大渔业安全生产设施建设的投入,2003年农业部投资40570万元用于渔港及通讯网络等建设,一些地方也加大了对渔业通讯网络的投入,如海南省政府今年将投资500万元建渔业通信网,以保障远海作业渔船通信。
六是各级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都要进一步完善渔业应急值班体系建设,制定出重、特大渔业海难事故应急抢险救助预案。当渔业海难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处理,全力组织救助,努力避免和减少损失,切实保障渔业企业的利益和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七是加强对从事休闲渔业经营性渔船的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尽快把该部分渔船纳入规范化管理。
八是加大渔船互保工作力度,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援助灾后生活和恢复生产,维护社会稳定。
记者:2004年渔业安全工作的重点是什么,都有哪些安排?
张合成:2004年渔业安全工作总体讲是开一次会、抓好七件事。召开一次全国涉外、渔业安全生产管理会议,会议邀请外交部、公安部、军方有关部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领导参加,共同研究解决涉外渔业和安全生产的问题。
日常渔业安全管理抓好七件事:一是加强对渔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在《人民日报》主办的《新安全》杂志做一期渔业安全专刊,在《中国水产》、《渔业报》上开辟渔业安全管理专栏;三是继续开展渔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四是组织渔业安全检查;五是加强检验工作,提高渔业船舶及其产品的检验质量和受检率;六是加强渔业安全基础设施(安全救助体系、渔港安全设施、航标、通讯网络等)建设;七是研究渔业保险与渔业安全的相关问题。
记者:从长远看,面对多发性的渔业灾害,如何加强渔民自保自救,有效解决渔民的后顾之忧?
张合成:我认为只有通过推进中国渔业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渔民的后顾之忧。渔业是世界上公认的风险最大、死亡率最高的产业,当前渔业保险的商业性经营日趋萎缩,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越来越缺乏保障。渔业政策性(行业性)保险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渔业管理制度,这项制度的特点在于以渔业的特殊性和传统弱势渔民的权益保护为出发点,对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人身安全和渔业生产资料加以保护,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各国的经验证明这项法律制度在保障渔民利益、完善渔业制度、保护渔业生产力和促进渔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渔船商业保险不断萎缩,甚至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为了保障渔业生产稳定发展,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在借鉴日本渔船合作社及韩、日渔业保险经验的基础上,经民政部批准,于1994年成立了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开展了行业内的非盈利性互助保险业务。经过10年的发展,渔业互助保险已成为我国渔业保险市场的主体,但也存在着种种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在此只简单扼要地谈几点建议:渔业政策性保险地位应该得到确认;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渔业政策性保险;政府根据财力酌情补贴渔业保险;有效扶持渔业行业互助自保组织;强化渔业政策性保险监控和管理;积极推进中国渔业保险立法工作;增强渔民参加渔业保险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渔业保险专门人才素质;制定中国渔业保险事业发展规划;深入探讨渔业保险理论和实践问题。总之渔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受难者解难,为政府分忧。(本刊记者 肖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