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渔情信息

青岛市采取五大举措保持水产品出口在逆境中快速增长

日期:2004-01-17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2003年,青岛市水产品出口摆脱非典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在其他农产品出口下滑的严峻形势下,水产品出口仍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水产品出口33.67万吨,创汇8.06亿美元,分别增长16.91%和20.84%,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50%以上,占全市外贸出口额的8%,连续多年保持国内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创汇城市的位置。青岛市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海洋渔业结构调整现场会上专门介绍水产品出口经验,山东电视台两次对青岛市水产品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进行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国渔业报、山东电视台分别对青岛市保持国内最大的水产品出口创汇城市及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一年来,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主要通过五项措施扩大出产品出口创汇:

  一、积极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

  积极实施《创汇渔业安全纲要》,出台了《水产苗种生产管理办法》和《无公害水产品管理规定》,并分解目标责任,抓好贯彻落实。狠抓渔业质量标准、监督检测、技术推广三大体系建设,参照国际标准及国家标准,制定了一批当前急需的水产品安全、水产品加工、包装、保鲜、贮藏等标准与操作规程,建设了渔业环境监测站、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及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加大了对药物残留、渔业水域、水产苗种和产品质量的监控,实施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加强渔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积极推行出口水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引导出口加工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大力推行以良好操作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为基础的质量保证体系,积极争取获得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系列环境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提高出口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获得水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目前,全市共有42家水产企业获得欧盟认证,87家企业获得HACCP认证,通过认证企业的总数位居国内城市前 列。

  二、培植龙头企业,壮大出口生产体系

  大企业、大集团在当前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为做强企业,做大品牌,在规模、技术、资金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能够尽快与国外大公司抗衡,青岛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培植一批出口创汇多、产品优势强的龙头企业,拉动全市水产品出口。积极帮助出口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缓解经营资金压力。筛选出一批大企业,申报省级渔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级加工出口示范基地,争取上级支持,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青岛市涌现出海丰、金贝、正进、佳元、亿路发、三洋、恩利、建豪、红福、隆源、浩源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水产加工出口企业。其中出口创汇过千万美元的大企业近20家,创汇额约占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的60%。青岛正进集团年出口创汇达到1.2亿美元,成为同行业中的龙头。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市近400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去年出口加工产品33.67 万吨,占全市水产品加工总量的75.3 %。

  三、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建立起覆盖世界五大洲的多元化的市场体系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利用国家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资金及外贸发展基金,组织企业在巩固欧、日、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南美、东欧、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市海洋与渔业局及有关部门加强了与驻外使馆、商务机构的联络,通过博览会、推介会及网上招商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为水产品生产者、采购商、贸易商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为扩大青岛市水产品的国际影响,提高产品知名度,组织全市各渔业部门与企业参加了“青岛网上招商暨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青岛农产品交易会”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一系列大型会展及对外交流活动,并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布鲁塞尔国际渔业博览会”、“波士顿国际渔业博览会”、“东京水产技术展览会”等规模最大的国际渔业展会,积极尝试新的市场开拓方式与手段。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对外招商和经贸洽谈活动,拓展了青岛市渔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目前,青岛市水产品畅销68个国家和地区,一个覆盖世界五大洲的多元化出口市场体系已经形成。

  四、培育拳头产品,增创竞争新优势

  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唯有发挥比较优势,并不断增创新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青岛市在加工鱼片方面具备较为先进的加工技术和低廉的劳动力,鱼片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我们紧紧抓住这一优势,把鱼片作为拳头产品进行培育,不断增加冻鱼片的花样品种,提高冻鱼片的加工档次,扩大其生产规模和出口数量,使青岛市成为国内最大的冻鱼片加工出口基地。2003年全市冻鱼片出口25.2万吨,占全国冻鱼片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冻鱼片出口创汇5.92亿美元,占全市水产品出口创汇的73%。在培育拳头产品,发挥竞争优势的同时,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对虾曾是青岛市重要的出口水产品,但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虾病的大面积暴发,对虾产量大幅度下降,对虾出口受到严重影响。为尽快恢复对虾出口量,青岛市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通过改进技术、推广新模式和引进新品种等措施,加快青岛市对虾养殖“二次创业”进程。去年青岛市对虾养殖产量首次突破1.37万吨,创历年产量之最。对虾出口达到4175吨,创汇2614万美元,老产业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

  五、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营造扩大水产品出口的良好环境

  一是建立了出口水产企业联席会制度,海洋与渔业局定期召集国检、海关、外经贸等相关部门及水产品出口加工企业,研究水产品国际市场动态及国家及行业有关政策,开展信息交流,分析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促进出口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二是引导建立水产行业协会和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先后建立了乡镇企业协会水产品加工分会、金瀛水产协会、大菱鲆养殖协会、贝类协会、海珍品养殖协会、网箱养鱼协会等6个行业协会,并正在加紧筹备成立流通与加工协会,这些协会成为联接渔民、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在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减少恶性竞争、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等方面发挥了较为有效的作用。四是建立起多部门协调机制。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海洋与渔业、外经贸、海关、国检等部门密切配合,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齐心协力促出口。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将出口水产品质量把关延伸到养殖场和加工车间,紧紧抓住原料、加工过程和生产发运等各个环节,把住产品质量的源头关,同时多次协调市国检局、市外经贸局及青岛海关等有关部门,定期组织业务主管部门及企业进行座谈,对水产品出口企业进行调研,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水产品的出口保驾护航。五是建立起水产品出口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将水产品出口创汇额列为市政府对相关部门及各级政府的重点考核内容之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