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渔情信息

浙江省海洋水产品未受赤潮影响

日期:2004-05-21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赤潮是一种正常自然现象,近期浙江省发生的赤潮,主要赤潮生物为无毒性的具齿原甲藻和东海原甲藻。不必因发生赤潮而对海洋水产品敬而远之,目前市场上海水鱼虾贝类产品可放心食用。

  有毒赤潮目前已基本消失

  自5月5日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发现浙江省今年首次赤潮以来,到5月19日止,浙江省海域共发生大小赤潮12次,赤潮面积前后累计达9000多平方公里。5月13日在舟山海域中街山列岛北部发生的约2000平方公里赤潮,和5月19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海监飞机监测到的温岭石塘镇以东海域约2500平方公里赤潮,为其中面积最大的两次,形成这两次赤潮的主要藻种均为无毒的东海原甲藻。

  5月8日在浙江中部鱼山列岛附近海域发现的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赤潮,主要赤潮生物为东海原甲藻,伴生有毒藻种链状亚力山大藻,此类藻种可产生麻痹性贝毒。5月14日在该赤潮中已检测不到有毒藻种链状亚力山大藻,该海域赤潮也基本消失。

  目前,赤潮发生海域尚远离大陆和水产养殖等敏感海区,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赤潮频发的主要原因

  赤潮是由于海水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异常急剧增殖,导致海水变色、变质的现象。一次赤潮周期约为7天。赤潮不全都是红色,不同的赤潮生物所引起的赤潮颜色并不相同。在中国近海海域,可形成赤潮的浮游藻类有91种。

  赤潮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水体富营养化促进生物繁殖,是其基本成因。阳光强烈、水温过高、海水停滞、空气稳定等海区水文气象条件,都易使赤潮生物聚集,出现赤潮。微生物活动若低氧或缺氧,也会引起赤潮现象。浙江省赤潮发生期在气温较高的5月至10月间,其中高发期为5月至6月。

  近年来,浙江近海海域频频发现赤潮,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海洋污染逐渐加剧,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随长江等大陆径流东排入海,农业超量化肥污染和局部海域养殖区自身污染,都促使海水富营养化,为赤潮频发提供条件;二是对海洋的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减少,海洋生态失衡,低等浮游生物由此大量繁殖,容易引起赤潮;三是随着赤潮监测手段不断改进,以前不能发现的较远海域和较小面积的赤潮现在都能监测到。

  海洋鱼类可放心食用

  浙江省5月以后是海洋捕捞淡季,而且由于资源状况不好、生产成本提高等原因,自今年3月起,浙江省舟山、台州、宁波象山等地大量渔船已提前进港休渔,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带鱼、黄鱼、鲳鱼等海洋鱼类和虾类,大多是秋冬生产旺季的冷藏库存货,鱿鱼及其加工品大多采捕自远洋渔场。部分坚持海上作业的渔船,也是远离浙江近海海域在东黄海北部及外侧渔场生产,因此这些水产品仍可放心食用。

  在赤潮多发季节,应慎食潮间带贝类,千万不要食用织纹螺,以免发生食物中毒。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已组织开展有毒赤潮海区海洋生物受污染检测,确保食用水产品安全无毒。

  鉴于目前的天气状况,浙江沿海赤潮可能仍将持续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