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多宝鱼药残严重超标的背后
在多宝鱼药残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记者想就多宝鱼的品种特性、引进过程、药残形成的原因做一个系统的分析,或许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对我国的整个水产业的发展都是有启迪意义的。
多宝鱼其实原本不叫多宝鱼,它的学名叫大菱鲆,多宝鱼是我国水产流通市场上为它起的一个“吉祥”的名字。大菱鲆,又称蝴蝶鱼,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鱼纲、鲽形目、鲽亚目、鲆科、菱鲆属,也被称为欧洲比目鱼。为名贵海水低温经济鱼类,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最适生长温度为14℃-17℃。
多宝鱼原本生活在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海域里,从1992年起相关部门用了整整8年的时间将其引入中国,前提是所发明的“温室大棚+深海井水”的养殖模式,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品种。2000年开始正式推广养殖,由山东(占全国多宝鱼产量的近70%)而至其他海洋渔业省份,短短6年时间就发展到5000多家养殖户、4万吨产量、30亿元产值的庞大规模。但由于其先天的局限性,致使该产业的发展渐露两大弊端。
一、因多宝鱼属于难养的金贵鱼种,加之又是引进品种,各个环节对其机理和病理的了解都不多,越推广病越多也越容易死。正如在查处药残事件中相关专家所分析的:种质退化和病毒防治研究不够是导致多宝鱼产、运、销等各环节大幅滥用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等违禁药物的关键。
二、多宝鱼是一种概念性鱼类,因其长相的怪诞(两只眼睛同处身体左侧),和口味的不合国情(在欧洲主要用于制作鱼排和鱼子酱),而使得其一直没有进入广阔而稳定的家庭消费市场,是典型的单餐饮品种,使得其在经过了短暂的暴利期后很快就出现了产业的萎缩之相,卖难和价格急剧下跌。2005年,多宝鱼的公斤单价已由以前的500元降至50元,药残事件其实只是助推了多宝鱼产业的萎缩。
从多宝鱼药残事件中进行反思,我国水产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未来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品种要易养,不能太金贵,生病率和死亡率都不能太高。相对于其它农产品而言,我国水产品的病毒防治技术要更薄弱一些,现在还远没有到深刻的阶段。前几年我国虾、贝因病毒病的暴发而造成大面积死亡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水产新品要更加强调易养才行。
二、投入不能过高,要符合国情。多宝鱼是一个高投入品种,要有高规格大棚,要打深井,同时还要靠电泵昼夜不停地让大棚海水和深海井水形成循环之势,其中的投入之高是不言而喻的,而其所带来的风险之高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要有广阔的稳定的市场需求做前提,而不能靠一个概念来维系一个产业。关于此,农业部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吴湘生曾明确提出:“在科研领域中不提倡概念性、炒作性、猎奇性的研究项目。”就我国的国情而言,一个以内销为主的水产新品,至少应有像虾、蟹那样的中档家庭消费市场才能保证该产业的永续发展。
四、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要兼顾环境和资源,走和谐发展的水产之路。多宝鱼属海水食肉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虽然可以进食饲料,但仍需佐以适量海洋杂鱼,而用海洋杂鱼喂食鱼类是农业部明确禁止的。大量、过度捕捞海洋杂鱼对我国本已脆弱的海洋环境是一个雪上加霜的破坏。
“新品”二字,我们过去过多强调了其中的“新、奇、特”。多宝鱼药残事件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了“新品”二字,我们需要掌握的“新品”内涵是:饲养技术简单,投入适度,市场稳定,和谐于环境和资源。惟如此,这个“新品”才能永续发展;惟如此,这个“新品”才能同时造福生产者和消费者。(稿件来源:2007年1月4日《农民日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