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淡水渔业现场观摩会强调努力实现淡水渔业新突破
近日,山东省召开全省淡水渔业现场观摩会,总结两年多来全省淡水渔业发展的经验,交流各地在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工作中的好经验,研究解决淡水渔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讨新形势下全省淡水渔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王玉芬副秘书长到会并做重要讲话。全省17市海洋与渔业(主管)局局长、渔业科长,部分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等共8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实现全省淡水渔业的新突破。
会议指出,2002年以来,全省各地不断强化质量、效益和市场观念,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深入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强化水产品加工流通,扩大水产品对外开放,淡水渔业质量和效益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003年,全省淡水渔业养殖面积达到390多万亩,产量102万吨,产值66亿元,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一)渔业资源开发利用再掀高潮。济宁市把渔业列入全市五大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渔业经济发展目标纳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聊城市政府将渔业列为全市农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予以重点培植;东营市政府明文规定,对验收合格的连片开发地,连续三年每亩补贴60元;河口区在市政府补贴的基础上每亩增加400元。在各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大片的荒碱涝洼地、废弃窑坑、煤矿塌陷地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全省出现了大批百亩、千亩甚至万亩连片的淡水渔业开发区。目前,全省内陆渔业综合开发面积达到100多万亩。为淡水渔业的规模化发展、产业化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二)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主导优势品种拉动作用日趋明显。大力推进优势品种养殖,一批名优品种正在崛起为一个个新兴产业。滨州市一些渔区农村养殖南美白对虾人均纯收入2500元,占年人均总收入的90%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目前,全省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聚集带正在黄河三角洲和沿黄地区初步形成,养殖面积达40多万亩,年产值产值5.6亿元。河蟹、泥鳅、乌鳢、甲鱼等品种都初具规模。微山县马坡、鲁桥泥鳅养殖场亩产量达到2吨,亩纯收入5-6万元。鱼藕混养、鱼鸭混养、稻田养蟹等立体生态渔业模式不断涌现,渔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枣庄市台儿庄区建成高标准鱼藕混养池820个,占地千余亩,亩纯收入近万元。斑节对虾、谟斑牙鲆、淡水白鲨等一批新引进品种正在进行试养,长势良好,为品种更新换代提供了储备。目前,我省名优水产品养殖比重占整个淡水渔业的41%,面积达160万亩,产量26万吨,产值30亿元。 (三)淡水产品加工出口实现新突破。淡水渔业加工企业蓬勃兴起,成为淡水渔业经济增长的“亮点”。微山县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高新科技,利用当地湖产资源,生产加工醉鱼、糟鱼、小龙虾、脑血康胶囊等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增加几十倍、上百倍。各地发挥淡水产品优势,扩大招商引资,投资兴办各类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外向型渔业,扩大淡水产品出口创汇。微山县马坡乡、鲁桥镇与韩国合资,新建了400亩高标准泥鳅设施化养殖基地,产品全部出口,价格每吨达到2万元。微山县继成为“全国乌鳢之乡”后,现已建成全省最大的泥鳅养殖出口基地。枣庄、泰安、临沂等市也都积极探索淡水产品加工、鲜活出口创汇的路子和途径,涌现出许多加工冻煮产品及活鱼运输出口创汇的典型。目前,我省淡水加工产品已销往全国各地,出口到欧盟、美国、韩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四)休闲渔业蓬勃兴起,成为渔民增收的新“亮点”。各地结合城市及小城镇建设,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休闲渔业,规模也由一家一户的小型垂钓池塘发展到了大面积的集养殖、垂钓、观光、餐饮、娱乐和体验渔家风情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渔业。聊城市配合城市建设,利用东昌湖水面宽阔的优势,建设集垂钓、娱乐、旅游于一体的“江北水城”,年接待游客达100余万人。德州市的金荷园修建了农家院、情侣厅、游泳池、垂钓温室等相关配套设施,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吸引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济南、淄博、莱芜、枣庄等城市充分利用白云湖、马踏湖、薛野水库和大运河等湖泊、水库、河道,大水面资源开发的休闲渔业、观光旅游等卓有成效。目前,全省已建设垂钓基地3000处以上,渔业第三产业产值达 200多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23.6%。
会议强调,下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全省淡水渔业经济的新突破。(一)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向结构调整要效益、要后劲。首先要深化渔业科研体制改革,鼓励建立以科技人员为主体,集科研、技术推广和经营为一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做到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科技产业发展的活力。要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科学制定区域养殖规划,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切实抓好科技示范园区及基地建设,做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要大力发展特色渔业、品牌渔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牌。大力发展观赏渔业、休闲渔业。认真学习外省的经验,瞄准先进加快赶超,因地制宜,作好作大观赏渔业这篇大文章,真正形成“小鱼大产业”。休闲渔业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不断上档次、上水平,开发新的休闲娱乐项目,扩展增收渠道,努力培植淡水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二)加快渔业产业化推进力度,大力培植龙头骨干企业。采取“公司+基地”、订单渔业、合同渔业等形式,加强基地与渔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利益“共赢”。推进渔业经营机制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渔业民营经济,激发渔民群众自主创业,增加收入的潜能。要采取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湖泊、水库、河道、塘坝、沿黄盐碱涝洼地、废窑坑资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开发,使我省“上粮下渔”、“上牧下渔”、“鱼藕混养”等上规模、上水平。(三)加快渔业标准化建设,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国家已经发布的《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切实把水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提到重要日程上。要积极制订和采用水产品质量标准,加快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的推广。探索建立渔业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引导渔农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生产,大力发展健康养殖,逐步扩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规模。进一步完善水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逐步推行水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扩大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水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四)加快社会化服务进程,为渔业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加强对水产苗种的规范化管理。针对苗种生产场家多而分散,育苗质量良莠不齐的实际,按照《渔业法》规定,实行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建立水产苗种审核和监测体系,具备条件的地方要尽快探索推行种苗生产许可和质量合格证制度。要加快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体系建设。实施重点区域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加强对包括鱼种在内的水产品疫病的检测、检疫工作,避免外来疫病侵入,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加强对养殖水域环境的监测,保障淡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积极发展专业协会、渔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通过建立中介组织,提高渔湖民的组织化程度,强化行业自律,打造当地产品的整体竞争力,维护渔民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