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综合信息

陕西渭南发挥资源优势 渔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日期:2004-11-24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陕西渭南地处黄、渭、洛河交汇处,形成集中连片的低湿、易涝、盐碱荒滩,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以来,该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科技兴渔,调整品种,生态养殖,产业化经营,创造性地开展挖塘抬田,排碱改土,养鱼种粮,综合开发,使昔日常年积水的六万多亩盐碱荒滩,变为今日绿色锦绣、鱼跃粮丰的“江南风光”,全市渔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该市养殖水面达到4.5亩,发展高产鱼塘2.6万亩,建设高中产良田2.2万亩。有1.3万人通过养鱼脱贫致富,渔业为4.2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该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商品鱼基地初具规模,有效供给不断增强。该市利用国家、集体、个人及世界银行贷款1.6亿多元,建成了三大块商品鱼基地:一块是以合阳、大荔、韩城为区域的黄河滩商品鱼基地;一块是以二华夹槽为主的渭河滩商品鱼基地;另一块是以蒲城为主的卤泊滩商品鱼基地。在不断壮大的渔业生产中,该市的华阴、大荔、合阳三县(市)被列为国家商品鱼基地县。华县、蒲城、韩城三县(市)被列为省商品鱼基地县。全市水产品产量由1978年的148吨跃升到2003年的15415吨,占到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渔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实现利税2650万元。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有效地缓解了该地区“吃鱼难”的现状,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蓝子”。

  基础设施和网络服务不断完善。该市先后建成了全省最大的家鱼苗孵化中心和十多家苗种场,年繁育苗种3亿多尾,基本满足了该市和周边地区的渔业生产。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成水产供销服务中心和饲料加工厂,已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的渔需物资供应体系。市、县两级的病害防治网络,使渔业病害防治工作得到了加强,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建立“公司+基地+渔户”的模式,大力推进了渔业产业化经营,结合实施“一条龙”工程,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使从事渔业的1800多户渔农人均收入达到2300多元。

  渔业实用技术不断普及,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在国家“丰收计划”项目的带动下,该市先后实施了“池塘80:20高产高效渔业养殖模式”、“水库高产高效养鱼技术”、“沿黄渔业综合开发技术”等十多项科技推广项目,使该市养鱼技术迅速普及,渔业平均单产从1985年的275公斤/亩,提高到现在的436公斤/亩,最高亩产达到1610公斤。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该市的“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也跨上了新台阶,按照《国家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规范》,该市渔业生产从苗种、水质、饲料、病害防治等方面抓起,实施规范化养殖,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营销,大力发展了生态渔业,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安全。

  调整品种结构,养殖区域布局更加合理。渔业必须不断开发一些新的高价值品种,才能推动水产品消费走向一个较高价位,培育水产品品牌,占稳水产品市场,才是渔农增收的最佳途径。近年来,该市按照“开发一个品种,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思路,先后引进了建鲤、加州鲈、淡水白鲳、罗非鱼、中华绒螯蟹、罗氏沼虾、欧鳗等20多个新品种。在大荔县集中抓好鱼鳖混养和草鱼精养;在合阳县引进黄金鲈、南方大口鲶、胭脂鱼,并对黄河流域的特种乌鳢进行保护繁育和养殖;在华阴市推广高背鲫,专养黄河鲶和斑点叉尾鱼回;在蒲城县大力发展观赏鱼的生产,使该市渔业在区域布局上有了新的突破,逐步形成了本地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

  加大渔政执法力度,严肃查处渔事违法案件。为了更进一步认真贯彻《渔业法》,加大该市渔业资源和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该市先后成立了九个县级渔政监督管理站,组建了近百人渔政执法队伍。几年来,共查处各类渔事案件60多起,收缴、放生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娃娃鱼240多尾,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800多万元,极大地保护了渔业生产的正常秩序和自然生态平衡。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狠抓了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活动,落实“两个登记”、“五项基本制度”,并建立严格的检疫检测制度,切实保证了水产品安全放心,促进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市渔业工作连续五年被省上评为先进地市,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项目先后获得了部、省级科技推广成果一、二、三等奖八个,已位居陕西渔业工作的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