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综合信息

山东省威海市渔业再攀新高

日期:2005-01-05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2004年,全国第一渔业大市-山东省威海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44万吨,保持了稳定增长;实现水产品产值158.6亿元,增长9.3 %,水产业总产值379.8亿元,增长11.4%,海洋渔业主要指标继续保持了在全省、全国领先地位。

  一、水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开局顺利

  以水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是威海市确底的建设“三大基地”战略之一。2004年,威海市围绕鱼虾贝、海藻、海珍品、海洋药物及保健品四大类加工基地,在全市规划了18个水产加工园区,确定了38个龙头企业,构筑了基地带园区、园区带龙头的全新精深加工新格局。水产加工企业积极开展各种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增上新设备、实施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加强企业形象策划和产品推介,全市有6个水产品获得全省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称号,市场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全市投资近10亿元,建设高标准加工车间和生产线,新增加工面积20多万平方米。泰祥食品工业园、俚岛食品工业园、宇王食品工业园等一大批规模大、档次高、外向度高、带动力强的加工基地和加工园区陆续建成投产。好当家即食海参加工项目,宇王鱼鳞胶原口服液项目等一批精深加工项目相继投产运营,进入规模化生产,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水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20亿元,增长15%,其中精深加工比重达到60%,在水产品加工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二、远洋渔业快速发展,捕捞业空间进一步拓宽

  威海市将远洋渔业作为捕捞也走出困境的重要举措,集中精力,在手续办理、资金扶持、人员培训、洽谈合作等方面加强和改善服务,先后审批转报远洋材料68份,争取补助资金8300多万元,并举办了远洋渔业管理人员培训班,提高了远洋渔业从业人员的水平。远洋渔业资格企业由去年的3家发展到9家,派船企业由去年的12家发展到18家。全市投资3亿多元,在外远洋渔船达到139艘,建成全省最大的远洋捕捞队伍。远洋捕捞产量达到6万吨,收入近7亿元,比上年增长43%和63%,占捕捞产量、产值的比重达到了5.7%和11.2%。可以说,目前远洋渔业已经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三、海水名优养殖的规模和实力日益壮大

  按照优势水产品养殖产业带规划,威海市在品种上,稳定海带、扇贝等传统养殖品种,不断扩大海参、鲍鱼、牡蛎、名贵海水鱼等名优品种养殖;在养殖方式上,调整压缩传统的筏式和近海小网箱养殖,加快推广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虾池造礁养参等高效生态养殖,加快推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新认定无公害产地17个,无公害产地面积超过9万亩,占养殖面积的10%。全市投资近10亿元发展名优养殖。好当家海湾名优养殖、泽库镇潮间带养参、马兰湾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乳山南黄知识渔业示范园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投入生产,新增深水网箱170多个,总数超过300个;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15万平方米,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新增土池养参2.8万亩,潮间带围堰养参2万多亩,海参养殖面积达到16多万亩。以海参、鲍鱼、海胆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和以牙鲆、大菱鲆为代表的海水鱼养殖增势强劲。其中新增海参养殖2亿头,存养量近5亿头。新增海水鱼养殖1000多万尾,总存养量达到7000多万尾,其中大菱鲆存养量1500万尾,比去年翻了一番多,牙鲆存养量3100多万尾,比去年增加了800多万尾。养殖业实现产值95亿元,增长了11%。其中名优养殖比重超过55%。

  四、新兴产业成为渔业经济重要增长因素

  围绕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威海市抓住日韩造船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小石岛、皂埠湾、皂北湾、俚岛湾、石岛湾、乳山湾造船园区建设,巩固渔船建造优势,并不断向集装箱运输船、公务船舶、特种船舶等船型拓展,综合造船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山东黄海造船有限公司、荣成造船集团、海达造船集团、山东西港水产集团造船厂等骨干造船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突出。适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以“千公里幸福海岸线”为主线,以福文化为主题,加快休闲渔业发展,西霞口、好当家、斥山、马山等渔业企业等建设的福文化基地、闻涛度假村、赤山风景区、凤凰湖开发、天鹅湖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渔家风情游的规模近一步扩大,影响进一步提高,休闲渔业收入近3亿元,成为旅游业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项目之一。渔业企业紧紧把握世界运输业高速发展的机遇,新增投入2亿多元,新增运输船舶10多艘,总数达到100多艘,逐渐由以往的船数少向船数多、小船向大船转变,运输规模和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