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孝感抓好渔业发展十件事
2005年,孝感市水产业将以效益为中心,以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无公害渔业、“一优两高”渔业、休闲渔业、生态渔业、加工渔业和外向型渔业,努力加快全市渔业生产产业化、科技化、高效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1、抓好渔业养殖结构的调整。主要是把市场效益好、适合该市养殖的品种,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就目前水产品市场情况来看,主要是以汉川、孝南、应城为龙头,把河蟹、鳜鱼、黄颡等作为重点养殖品种抓大做强。河蟹在今年18.4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20万亩(其中汉川7万亩,应城6.5万亩,孝南5.5万亩,安陆1万亩),增加1.6万亩;产量在今年1564吨的基础上增加到1700吨,增加136吨。鳜鱼专混养在今年10.1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12万亩(其中汉川5万亩,孝南4万亩,应城3万亩),增加1.9万亩;产量在今年683吨的基础上增加到800吨,增加117吨。黄颡在今年9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11万亩(其中汉川3万亩,孝南4万亩,应城2万亩,云梦2万亩),增加2万亩;产量在今年695吨的基础上增加到835吨,增加140吨。另外,把匙吻鲟与南美白对虾作为重点引进新品种予以推广。匙吻鲟计划推广面积1000亩,地点主要在北部山区水库。南美白对虾计划推广面积5000亩,地点主要分布在应城郎君、四里棚和汉川刁汊等地。
2、抓好科技兴渔。计划2005年——“农业科技落实年”大力推广符合该市实际的十项水产实用养殖技术。一是网箱养殖技术。推广面积1万亩,地点主要在汉川刁汊、刘隔,孝南毛陈、朱湖,云梦沙河,应城杨家懈等地;二是河蟹高产养殖技术。推广面积1.2万亩,地点在应城龙赛湖;三是鳜鱼专混养技术。推广面积1万亩,地点主要在汉川刁汊、孝南野猪湖;四是塘堰高密度养殖技术。推广面积5000亩,地点主要在北部三县市塘堰较多的乡镇;五是甲鱼室育敞养技术。推广面积5000亩,地点在应城汤池;六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推广面积5000亩,地点在汉川刁汊,应城四里棚、郎君等地;七是轮捕轮放养殖技术;八是种青养殖技术;九是渔畜禽林生态养殖技术;十是因地制宜推广稻田养鱼技术。计划推广面积5000亩,其中汉川2000亩,孝南500亩,应城500亩,云梦1000亩,大悟500亩,安陆300亩,孝昌200亩。
3、抓好渔业板块建设。抓住该省政府重视渔业生产的机遇,切实抓好该市三个渔业板块建设,特别是抓好板块核心区的建设,力争该市渔业板块建设赶上和超过全省先进地区板块建设的水平,并真正为全市渔业生产产业化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作为水产部门来讲:一是要切实加强对水产板块核心区建设的技术指导;二是要加大水产板块实施产业化进程的力度;三是要继续加大争取水产板块建设资金的力度。
4、抓好渔业项目。一是抓好现有项目的建设。二是抓好新争项目。(1)抓好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项目;(2)抓好渔业水域治污灭螺项目;(3)抓好名特优苗种繁育项目等。三是抓好水产项目的储备工作。
5、抓好苗种繁育。一是加强苗种繁育体系的建设,改善繁育条件,提高繁育技术;二是组派人员到外地去学习名特优鱼苗的繁育技术;三是引进外地人才到本市开展名特优苗种繁育;四是培育好本地亲本和有计划地引进名特优品种亲本,为抓好苗种繁育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6、抓好水产品无公害生产。一是按照水产品无公害生产的要求,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无公害生产。二是认真组织好无公害生产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工作,计划在2005年该市水产品无公害生产产地认定面积再增加10万亩,达到28万亩。新增面积主要分布在汉川仙女垸,孝昌金盆、观音湖,安陆百花、三河等地。三是开展水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检测与监测,确保该市水产品质量安全。
7、抓好休闲渔业。一是认真做好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全市计划2005年休闲渔业发展到15万亩,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2.3万亩,增加18%;产值2005年达到3亿元,比2004年增5000万元,增加20%。二是建立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基地。把休闲渔业基地建设与旅游观光点建设结合起来,与休闲渡假村建设结合起来,与人文景观建设结合起来,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尽力提高休闲渔业基地建设品位。三是优化休闲渔业的养殖品种与结构,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尽力提高休闲渔业效益。
8、抓好水产品加工。一是着力指导好现有企业上规模、上质量、创品牌、占市场;二是着力引进适合该市水产品实际的加工企业;三是着力把该市水产生产融入武汉经济圈。
9、抓好渔政管理服务。一是进一步加大依法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保护力度,从重从快查处打击破坏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案件;二是进一步加大涉渔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非法渔具的销售行为,打击违禁饲料添加剂的销售行为,打击假劣失效鱼药的销售行为,打击非法从事鱼类幼体销售的行为等;三是进一步加大渔业船舶安全管理力度,确保全市渔业船舶无重大事故发生。
10、抓好渔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大对乡镇改革后,渔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以适应新机制下渔业技术服务工作开展的需要;二是积极探索组建各种渔业技术协会组织,注重把技术融入协会,以协会为载体,更好的开展渔业技术服务。
1、抓好渔业养殖结构的调整。主要是把市场效益好、适合该市养殖的品种,规模调大,效益调高。就目前水产品市场情况来看,主要是以汉川、孝南、应城为龙头,把河蟹、鳜鱼、黄颡等作为重点养殖品种抓大做强。河蟹在今年18.4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20万亩(其中汉川7万亩,应城6.5万亩,孝南5.5万亩,安陆1万亩),增加1.6万亩;产量在今年1564吨的基础上增加到1700吨,增加136吨。鳜鱼专混养在今年10.1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12万亩(其中汉川5万亩,孝南4万亩,应城3万亩),增加1.9万亩;产量在今年683吨的基础上增加到800吨,增加117吨。黄颡在今年9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11万亩(其中汉川3万亩,孝南4万亩,应城2万亩,云梦2万亩),增加2万亩;产量在今年695吨的基础上增加到835吨,增加140吨。另外,把匙吻鲟与南美白对虾作为重点引进新品种予以推广。匙吻鲟计划推广面积1000亩,地点主要在北部山区水库。南美白对虾计划推广面积5000亩,地点主要分布在应城郎君、四里棚和汉川刁汊等地。
2、抓好科技兴渔。计划2005年——“农业科技落实年”大力推广符合该市实际的十项水产实用养殖技术。一是网箱养殖技术。推广面积1万亩,地点主要在汉川刁汊、刘隔,孝南毛陈、朱湖,云梦沙河,应城杨家懈等地;二是河蟹高产养殖技术。推广面积1.2万亩,地点在应城龙赛湖;三是鳜鱼专混养技术。推广面积1万亩,地点主要在汉川刁汊、孝南野猪湖;四是塘堰高密度养殖技术。推广面积5000亩,地点主要在北部三县市塘堰较多的乡镇;五是甲鱼室育敞养技术。推广面积5000亩,地点在应城汤池;六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推广面积5000亩,地点在汉川刁汊,应城四里棚、郎君等地;七是轮捕轮放养殖技术;八是种青养殖技术;九是渔畜禽林生态养殖技术;十是因地制宜推广稻田养鱼技术。计划推广面积5000亩,其中汉川2000亩,孝南500亩,应城500亩,云梦1000亩,大悟500亩,安陆300亩,孝昌200亩。
3、抓好渔业板块建设。抓住该省政府重视渔业生产的机遇,切实抓好该市三个渔业板块建设,特别是抓好板块核心区的建设,力争该市渔业板块建设赶上和超过全省先进地区板块建设的水平,并真正为全市渔业生产产业化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作为水产部门来讲:一是要切实加强对水产板块核心区建设的技术指导;二是要加大水产板块实施产业化进程的力度;三是要继续加大争取水产板块建设资金的力度。
4、抓好渔业项目。一是抓好现有项目的建设。二是抓好新争项目。(1)抓好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建设项目;(2)抓好渔业水域治污灭螺项目;(3)抓好名特优苗种繁育项目等。三是抓好水产项目的储备工作。
5、抓好苗种繁育。一是加强苗种繁育体系的建设,改善繁育条件,提高繁育技术;二是组派人员到外地去学习名特优鱼苗的繁育技术;三是引进外地人才到本市开展名特优苗种繁育;四是培育好本地亲本和有计划地引进名特优品种亲本,为抓好苗种繁育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6、抓好水产品无公害生产。一是按照水产品无公害生产的要求,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开展无公害生产。二是认真组织好无公害生产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工作,计划在2005年该市水产品无公害生产产地认定面积再增加10万亩,达到28万亩。新增面积主要分布在汉川仙女垸,孝昌金盆、观音湖,安陆百花、三河等地。三是开展水产品无公害生产质量检测与监测,确保该市水产品质量安全。
7、抓好休闲渔业。一是认真做好休闲渔业发展规划。全市计划2005年休闲渔业发展到15万亩,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2.3万亩,增加18%;产值2005年达到3亿元,比2004年增5000万元,增加20%。二是建立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基地。把休闲渔业基地建设与旅游观光点建设结合起来,与休闲渡假村建设结合起来,与人文景观建设结合起来,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尽力提高休闲渔业基地建设品位。三是优化休闲渔业的养殖品种与结构,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尽力提高休闲渔业效益。
8、抓好水产品加工。一是着力指导好现有企业上规模、上质量、创品牌、占市场;二是着力引进适合该市水产品实际的加工企业;三是着力把该市水产生产融入武汉经济圈。
9、抓好渔政管理服务。一是进一步加大依法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保护力度,从重从快查处打击破坏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的案件;二是进一步加大涉渔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非法渔具的销售行为,打击违禁饲料添加剂的销售行为,打击假劣失效鱼药的销售行为,打击非法从事鱼类幼体销售的行为等;三是进一步加大渔业船舶安全管理力度,确保全市渔业船舶无重大事故发生。
10、抓好渔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大对乡镇改革后,渔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以适应新机制下渔业技术服务工作开展的需要;二是积极探索组建各种渔业技术协会组织,注重把技术融入协会,以协会为载体,更好的开展渔业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