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田横镇努力开创渔业发展新局面
青岛即墨市田横镇位于即墨市东部沿海,有30个行政村,其中渔业村庄18个,海岸线长26公里,拥有岛屿3个,滩涂面积2.1万亩,适宜养殖浅海面积4.8万亩,是典型的渔业重镇。去年以来,田横镇党委、政府坚持“构筑海岸经济,扩大水产品养殖总量,加大水产品科技含量”的总体思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推动两条主线,创新养殖模式,渔业生产获得了突破性发展。全镇完成水产品养殖总量6万吨,总产值3.7亿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和5.7个百分点,养殖比重达到了61:39,养殖业作为全镇的支柱产业比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深挖资源优势,创新生产模式,培植渔业增收新亮点
田横镇原来发展潮间带岩礁筑池养殖海参,效益可观。但近两年,由于受发展空间限制,且会对沿海自然地貌造成严重破坏,这种养殖模式已失去发展活力。要谋求更为宽广的发展道路,就必须突破摆在面前的发展“瓶颈”。为此,先后组织到烟台、威海、胶南、胶州等先进市县求取发展“真经”,立足本镇实际,确立了以原有虾池为基础,改造养殖海参的发展思路。
思路一经确定,就要狠抓落实。该镇党委、政府为了使虾池改造养殖海参这一项目尽快上马,又考虑到前期投入较大,群众承受能力有限等因素,一方面制定出台了协调银行贷款、减免虾池承包费、配套基础设施等多项优惠政策,激励和引导群众上路;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形式,积极吸纳外来资金注入,壮大发展实力和规模。同时,在镇内辛庄村开发建设“实验田”300亩,树立发展典型,增强群众发展信心。
通过思路先导、政策促动等举措,该镇虾池改造养殖海参项目迅速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共发展虾池改造养殖海参6100亩,承包费用由起初的每年每亩300元飙升到了最高每年每亩1300元,已发展成为青岛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效益最好的虾池改造养殖海参基地。近期,又成功通过了中科院海洋所、农业部黄海所等科研机构对我镇虾池刺参健康养殖技术成果鉴定。
二、实施园区建设,完善发展链条,构筑渔业发展大格局
资源有限,发展无限。要在有限的资源中谋求无限的大发展,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一)建设养殖园区。按照这一发展规律,该镇正确处理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规划开发了两大养殖园区:在镇东部海区开发建设高效渔业园区,以海参养殖、贝类养殖为主,加大护养力度,压缩近岸捕捞空间,涵养渔业资源;在镇西部海区开发建设万亩贝类养殖基地。主要发展杂色蛤、贻贝、牡蛎等海产品。
(二)拉长发展链条。一是在成功实施虾池改造养殖海参的基础上,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利用荒滩、荒地、虾池坝梗等发展水产育苗场22座,育苗水体达2万立方米,既可以满足当地海参养殖对苗种的需求,又可以对外销售,每年可为全镇增收4000余万元,人均增收1200元。二是以镇内海昌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德润水产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强化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网络,积极发展以海参、魁蚶等海珍品为主的深加工销售产业,增加海产品附加值,提高渔业生产效益。目前,又新建海参加工厂一座,建超低温冷库一处,可以开发生产干、鲜两种海参产品。
一、深挖资源优势,创新生产模式,培植渔业增收新亮点
田横镇原来发展潮间带岩礁筑池养殖海参,效益可观。但近两年,由于受发展空间限制,且会对沿海自然地貌造成严重破坏,这种养殖模式已失去发展活力。要谋求更为宽广的发展道路,就必须突破摆在面前的发展“瓶颈”。为此,先后组织到烟台、威海、胶南、胶州等先进市县求取发展“真经”,立足本镇实际,确立了以原有虾池为基础,改造养殖海参的发展思路。
思路一经确定,就要狠抓落实。该镇党委、政府为了使虾池改造养殖海参这一项目尽快上马,又考虑到前期投入较大,群众承受能力有限等因素,一方面制定出台了协调银行贷款、减免虾池承包费、配套基础设施等多项优惠政策,激励和引导群众上路;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形式,积极吸纳外来资金注入,壮大发展实力和规模。同时,在镇内辛庄村开发建设“实验田”300亩,树立发展典型,增强群众发展信心。
通过思路先导、政策促动等举措,该镇虾池改造养殖海参项目迅速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共发展虾池改造养殖海参6100亩,承包费用由起初的每年每亩300元飙升到了最高每年每亩1300元,已发展成为青岛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效益最好的虾池改造养殖海参基地。近期,又成功通过了中科院海洋所、农业部黄海所等科研机构对我镇虾池刺参健康养殖技术成果鉴定。
二、实施园区建设,完善发展链条,构筑渔业发展大格局
资源有限,发展无限。要在有限的资源中谋求无限的大发展,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一)建设养殖园区。按照这一发展规律,该镇正确处理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规划开发了两大养殖园区:在镇东部海区开发建设高效渔业园区,以海参养殖、贝类养殖为主,加大护养力度,压缩近岸捕捞空间,涵养渔业资源;在镇西部海区开发建设万亩贝类养殖基地。主要发展杂色蛤、贻贝、牡蛎等海产品。
(二)拉长发展链条。一是在成功实施虾池改造养殖海参的基础上,走产业化经营道路,利用荒滩、荒地、虾池坝梗等发展水产育苗场22座,育苗水体达2万立方米,既可以满足当地海参养殖对苗种的需求,又可以对外销售,每年可为全镇增收4000余万元,人均增收1200元。二是以镇内海昌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德润水产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强化品牌意识,完善营销网络,积极发展以海参、魁蚶等海珍品为主的深加工销售产业,增加海产品附加值,提高渔业生产效益。目前,又新建海参加工厂一座,建超低温冷库一处,可以开发生产干、鲜两种海参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