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综合信息

山东省禹城市水产局凝神聚力抓水产

日期:2006-03-03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2005年,山东省禹城市水产局调结构,扩基地,培特色,突出高效养鱼主导产业,做强鱼鸭混养、莲藕种植、黄河鲤鱼等特色产业,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促进了全市水产业的超常跨越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市渔业面积达到6.5万亩,其中养鱼面积3.6万亩,比上年分别增长9%和8%,宜渔水面利用率达90%以上;养殖鱼产量1.4万吨,渔业收入1.8亿元,分别增长11%和12.5%。规模渔业村、户分别达到100多个和1500多个。水产工作走在德州市前列,荣获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先进集体、全省科技兴渔先进单位、德州市水产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

  去年8月11日,该省海洋与渔业厅候英民厅长、德州市袁秀和副市长前来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该市被列为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试验基地(全省共四个县市,德州独家),禹西渔业科技示范基地被认证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德州市共三处),渔业信息工作在德州市第一名。主要特点:一是绿色产品倍受青睐。实施“一区一新两场一面”和“一村两塘”渔业工程,广泛宣传发动,搞好督促指导,发动群众充分利用废旧坑塘、低洼荒地发展水产养殖,提高水域、滩涂利用率,宜渔水面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培植禹西渔业科技示范基地这一无公害生产基地,按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操作,8月份被认证为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以该基地为样板,市、乡、村各级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渔农搞好废旧池塘“五改”,建设标准化鱼池和养鱼基地,搞好水电、资金、购销等服务,指导全市100多个规模养鱼村、1000多个规模养鱼户采用无公害养鱼技术,活鱼价格坚挺、销路畅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渔农每亩水面增收200多元,仅此一项全市增加效益近千万元。二是特色渔业效益倍增。发挥房寺镇高标准千亩莲池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市利用荒洼地、废坑塘开发种植莲藕2万亩,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美化了环境,真是一举双得。抓住鱼鸭混养效益可观的机遇,引导农民发展鱼鸭混养,每只蛋鸭年效益16—20元,每亩水面增加效益近万元,全市鸭棚达到300多个,存栏蛋鸭近200万只,年效益3000多万元,禹北、禹西开发区已成为规模鱼鸭混养基地。三是科技服务增强后劲。春季在市报、广播电台分别举办无公害养鱼技术、高效养藕技术讲座,根据季节需要定期宣传渔业科技。实施“双百双千”科技示范工程,在全市重点抓200个示范户和2000亩高产示范水面,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指导修建标准鱼池1000多亩,放养鱼种1500多吨。完善局属两处鱼病防治中心,实行“110”式上门服务,搞好优质水源、苗种、饲料、渔药供应,及时搞好渔业病虫害测报、诊断、治疗,送物资到池边,供应优质鱼种80万尾、颗粒饲料2000吨、渔药25吨,还积极帮助渔农销售成鱼。四是良种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完善局属鱼种场,引进齐河县养鱼大户在禹北开发区建成鱼种场,引进推广了淡水白鲳、河蟹、革胡子鲶、漠斑牙鲆、淡水黑鲷等新品种,做好卡拉白鱼人工繁殖,加快渔业结构调整步伐,我市被列为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试验基地。五是渔政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贯彻落实《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着装持证上岗,严格文明执法,严厉打击电鱼等违法行为,初步加强网具管理,有力地保护了渔业资源。全市新建大禹、盛景村等三处高标准垂钓中心和四处水族馆,在三角湾垂钓中心举办钓鱼比赛,垂钓爱好者达3万多人。钓鱼已成为许多市民的体育锻炼、休闲娱乐项目。

  2006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和关键年,力争全市渔业面积达到7万亩,渔业收入2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和11%;其中养鱼面积3.8万亩,养殖鱼产量1.6万吨,分别增长8.6%和14.3%。总的工作思路是:实施三四五工程,即:把握三大重点(基地建设、招商引资、渔政管理),实施四动战略(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服务拉动、项目启动),实现五个突破(强大水产、特色产业、科技兴渔、结构调整、招大引强)。

  一、实施宣传发动,在强大水产上求突破。实行周一上午学习例会制度,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的政治与业务学习,打造一支凝聚力高、战斗力强的铁队伍。特别是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渔业法规,严格文明执法,为渔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利用电视、市报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宣传发展水产业的意义好处、增收作用和致富典型,营造发展水产业的强大氛围,特别是引导养殖市场前景好、养殖效益高的名新特优品种和草食性鱼类,加大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步伐。

  二、实施典型带动,在特色产业上求突破。充分发挥禹西、禹北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培植标准化养殖基地、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的亮点,将禹西开发区培植成全省的淡水渔业制高点,实施“百千万”基地工程(抓好100个渔业村、1000个规模渔业户、1万亩规模渔业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黄河鲤鱼、鱼鸭混养、莲藕种殖等特色产业。以省级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示范,推广草鱼、鲤鱼无公害养殖技术规范,成鱼无公害养殖突破2万亩;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为契机,开发利用荒洼地、废坑塘种植莲藕,白莲藕种植突破2万亩;广泛宣传鱼鸭混养的好处和效益,鱼鸭混养突破200万只。

  三、实施服务拉动,在科技兴渔上求突破。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分类指导的原则,宜鱼则鱼,宜藕则藕,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实现渔业技术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完善2处鱼种场、鱼病防治中心,搞好良种供应、技术指导、疫病防治、成鱼销售等系列化服务。采取巡回指导、技术培训、电视讲座、市报宣传、服务热线等多种形式,根据每月渔事定期进行技术宣传和指导,继续实施“双百双千示范工程”(抓200个科技示范户和2000亩高产示范水面),积极推广水产良种、先进技术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抓住列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试验基地的机遇,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四、实施项目启动,在招大引强上求突破。发扬宵衣旰食、殚精竭虑和四千四万的精神,努力跑部进省争取项目,广泛招商引资,引进名优品种、渔药饲料、水产品加工等相关项目和工业项目,建设淡水黑鲷、大鳞鲃鱼养殖示范基地和水生动物防疫站各一处,与黑龙江水产科学院、省淡水所合作开发卡拉白鱼,培育渔业龙头企业、市场、合作经济组织和经济人队伍,探索开发黄河鲤鱼这一地方品牌系列产品,将产业链条横向拉宽、纵向拉长,打造品牌,推进渔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