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渔业经济上半年取得较好的发展态势
虽然6月初暴雨灾害给宁德市渔业带来重大损失,但在各级政府和渔业部门以及广大渔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该市积极组织抢险救灾,迅速开展灾后生产自救,使渔业经济继续向持续健康方向发展。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35.1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27%,其中:海洋捕捞8.03万吨,比减0.32 %;海水养殖25.48万吨,比增3.29%;淡水捕捞0.22万吨,比减2.6 %,淡水养殖1.45万吨,比增0.15%。渔业经济总产值20.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4%;其中:渔业产值15.87亿元,比增6.57%;水产品加工值2.15亿元,比增6.74%。
上半年渔业经济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重点海水养殖品种呈良性健康发展,个别品种效益下降。牡蛎与螠蛏生产比较稳定,牡蛎产量10.5万吨,螠蛏产量2.5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鲍鱼养殖今年又增加500万粒,全市达1.5亿粒以上,上半年鲍鱼产量153吨,同比增长378%;大弹涂鱼养殖仍然成为热点,仅霞浦县就开发大米草荒滩和低洼盐碱地1.8万亩,全市养殖面积突破5万亩,产量812吨,同比增长304%,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养殖专业村;海带养殖新增3000多亩,面积达3.9万亩,产量8.3万吨,近年海带市场行情看好,销售渠道畅通,蕉城、霞浦等地拥有一支面向全国的营销队伍,并在省外构建了海带批发市场;龙须菜养殖面积达8000多亩,干品产量可达1600吨,价格保持在6元/斤,效益明显;去年从山东长岛引进的刺参生长正常,有望取得经济效益;全市100多家紫菜育苗室投入生产,育苗量7千多万壳,在精深加工的带动下,今年养殖面积将突破8万亩。石斑鱼、鲍鱼、三线矶鲈、西施舌、大弹涂鱼、锯缘青蟹、龙须菜等大批名、新、优品种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大黄鱼育苗降温,60多家育苗场开展大黄鱼春季育苗生产,比去年减少一半,育苗量1.5亿尾。大黄鱼养殖受价格长期低迷(每公斤18-22元)及饲料、柴油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养殖户效益明显下降。由于鲍鱼生产供过于求,价格大幅回落。海带受雨季高温影响,部分海区出现烂菜现象。
二是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得到有效推广。优质渔用配合饲料、网箱“小改大”、天然围养、大型抗风浪网箱等得到进一步推广,全市近30万口海水网箱,基本淘汰掉了3乘3米小网箱,改造成8乘8以上大网箱。仿天然大型抗风浪大网箱发展潜力大,福鼎新增三组塔式大网箱已开始投苗试养,霞浦县北壁乡与日本客商签订合同,拟在该乡海域发展80口大网箱。网箱养殖区套养海带、龙须菜、麒麟菜等藻类面积不断扩大,具有我市特色的生态式蓄水养蛏逐步推广。
三是淡水渔业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达19.16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5.75%。各县(市、区)注重发展淡水渔业,扩大大中型水面养殖,水库网箱、库湾网拦、稻田养鱼稳定增长,网箱不投饵生态养殖、池箱结合养鳗、池塘自动投饵机投喂饲料等新模式得到推广,黄颡鱼、倒刺耙等成为养殖新热点,棘胸蛙、蛇龟等特色养殖规模继续扩大,锦鲤、彩鲫等观赏鱼市场看好,香鱼前景乐观,上半年有7家育苗场开展香鱼育苗,育苗量1500万尾,香鱼网箱养殖增加1000口,已有部分出口,目前香鱼市场价格虽有上升,但养殖总量比去年减少。
四是海洋捕捞保持负增长。海洋捕捞产量8.0347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58吨,减0.32%。进入伏季休渔之后,大型的虾张网、底拖网、定置张网全部停产,官井洋、东吾洋、闽东渔场近岸等保护区内的定置作业全部禁捕,海洋捕捞产量呈下滑趋势。为确保燃油补贴发放工作顺利开展,该市加强领导、严密部署,按照上级精神严格执行国家燃油补贴政策,将全市机动渔船燃油补贴两批共5900.97万元逐步发放到渔民手中。
五是水产品加工形势看好。全市省级水产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0家,取得了HACCP、ISO900质量认证或CIQ卫生注册,水产加工业的整体实力与水平进一步提高。福鼎海鸥水产公司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示范企业”。上半年全市省级龙头企业加工量1.5万吨,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鲳鱼、鳗鱼、带鱼、虾皮、丁香鱼、头足类、海蜇皮等海捕品种加工出口量有所增加。紫菜加工异军突起,全市12条精深加工生产线获得良好效益,下半年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霞浦县新建2家海带精深加工厂已投入生产,海带加工水平将进一步提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5·18”、“6·18”、“6·28”等项目招商会,取得较好成果。“6·28”期间霞浦县三沙港区获准设立全国第一个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初步规划占地7540亩,布局专用码头作业、渔船维修补给、水产品冷藏、交易、加工、行政办公、生活居住等主要功能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将按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该中心将享有惠台政策支持,还将在税收、土地、金融、通关等方面推出重大优惠政策。前期市场培育期间,在资源组织上,将发挥三沙港对台口岸优势,与台湾各渔业协会、贸易公司建立双向合作关系,组织台湾远洋、近海、养殖鱼类产品上岸进场交易;在进口通关上,统一由专门服务代理机构按照联检通关流程代理报关;在销售承接上,整合现有与台商业务往来密切、具备相当实力的公司,组建经贸集团,开拓大陆市场。
上半年渔业经济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重点海水养殖品种呈良性健康发展,个别品种效益下降。牡蛎与螠蛏生产比较稳定,牡蛎产量10.5万吨,螠蛏产量2.5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鲍鱼养殖今年又增加500万粒,全市达1.5亿粒以上,上半年鲍鱼产量153吨,同比增长378%;大弹涂鱼养殖仍然成为热点,仅霞浦县就开发大米草荒滩和低洼盐碱地1.8万亩,全市养殖面积突破5万亩,产量812吨,同比增长304%,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养殖专业村;海带养殖新增3000多亩,面积达3.9万亩,产量8.3万吨,近年海带市场行情看好,销售渠道畅通,蕉城、霞浦等地拥有一支面向全国的营销队伍,并在省外构建了海带批发市场;龙须菜养殖面积达8000多亩,干品产量可达1600吨,价格保持在6元/斤,效益明显;去年从山东长岛引进的刺参生长正常,有望取得经济效益;全市100多家紫菜育苗室投入生产,育苗量7千多万壳,在精深加工的带动下,今年养殖面积将突破8万亩。石斑鱼、鲍鱼、三线矶鲈、西施舌、大弹涂鱼、锯缘青蟹、龙须菜等大批名、新、优品种的养殖规模逐步扩大。大黄鱼育苗降温,60多家育苗场开展大黄鱼春季育苗生产,比去年减少一半,育苗量1.5亿尾。大黄鱼养殖受价格长期低迷(每公斤18-22元)及饲料、柴油价格上涨因素影响,养殖户效益明显下降。由于鲍鱼生产供过于求,价格大幅回落。海带受雨季高温影响,部分海区出现烂菜现象。
二是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得到有效推广。优质渔用配合饲料、网箱“小改大”、天然围养、大型抗风浪网箱等得到进一步推广,全市近30万口海水网箱,基本淘汰掉了3乘3米小网箱,改造成8乘8以上大网箱。仿天然大型抗风浪大网箱发展潜力大,福鼎新增三组塔式大网箱已开始投苗试养,霞浦县北壁乡与日本客商签订合同,拟在该乡海域发展80口大网箱。网箱养殖区套养海带、龙须菜、麒麟菜等藻类面积不断扩大,具有我市特色的生态式蓄水养蛏逐步推广。
三是淡水渔业呈现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达19.16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5.75%。各县(市、区)注重发展淡水渔业,扩大大中型水面养殖,水库网箱、库湾网拦、稻田养鱼稳定增长,网箱不投饵生态养殖、池箱结合养鳗、池塘自动投饵机投喂饲料等新模式得到推广,黄颡鱼、倒刺耙等成为养殖新热点,棘胸蛙、蛇龟等特色养殖规模继续扩大,锦鲤、彩鲫等观赏鱼市场看好,香鱼前景乐观,上半年有7家育苗场开展香鱼育苗,育苗量1500万尾,香鱼网箱养殖增加1000口,已有部分出口,目前香鱼市场价格虽有上升,但养殖总量比去年减少。
四是海洋捕捞保持负增长。海洋捕捞产量8.0347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58吨,减0.32%。进入伏季休渔之后,大型的虾张网、底拖网、定置张网全部停产,官井洋、东吾洋、闽东渔场近岸等保护区内的定置作业全部禁捕,海洋捕捞产量呈下滑趋势。为确保燃油补贴发放工作顺利开展,该市加强领导、严密部署,按照上级精神严格执行国家燃油补贴政策,将全市机动渔船燃油补贴两批共5900.97万元逐步发放到渔民手中。
五是水产品加工形势看好。全市省级水产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0家,取得了HACCP、ISO900质量认证或CIQ卫生注册,水产加工业的整体实力与水平进一步提高。福鼎海鸥水产公司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示范企业”。上半年全市省级龙头企业加工量1.5万吨,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鲳鱼、鳗鱼、带鱼、虾皮、丁香鱼、头足类、海蜇皮等海捕品种加工出口量有所增加。紫菜加工异军突起,全市12条精深加工生产线获得良好效益,下半年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霞浦县新建2家海带精深加工厂已投入生产,海带加工水平将进一步提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5·18”、“6·18”、“6·28”等项目招商会,取得较好成果。“6·28”期间霞浦县三沙港区获准设立全国第一个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初步规划占地7540亩,布局专用码头作业、渔船维修补给、水产品冷藏、交易、加工、行政办公、生活居住等主要功能区及相关配套设施,将按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采用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该中心将享有惠台政策支持,还将在税收、土地、金融、通关等方面推出重大优惠政策。前期市场培育期间,在资源组织上,将发挥三沙港对台口岸优势,与台湾各渔业协会、贸易公司建立双向合作关系,组织台湾远洋、近海、养殖鱼类产品上岸进场交易;在进口通关上,统一由专门服务代理机构按照联检通关流程代理报关;在销售承接上,整合现有与台商业务往来密切、具备相当实力的公司,组建经贸集团,开拓大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