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市立足生态安全 打造现代渔业
渔业是邢台的传统产业,改革开放30年来,邢台市渔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6年底,全市水域养殖面积3.831万亩,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面积已逾2.4万亩。水产品产量5053吨。坑塘养殖产量2556吨,水库养殖产量929吨,藕鱼套作419吨。
邢台渔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立足渔业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渔业发展渔民增收与转变养殖增长方式两大主题,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提高水产品质量,构建特色产业格局,全面谋划渔业发展的“新跨越”。
“百里清水走廊,绿色走廊,产业集群走廊”——邢台渔业发展新蓝图雏形浮现
邢台市位于太行山东麓,以纵横百里太行主峰与山西省分壤,东俯河北平原黑龙港领域,以闻名遐迩的大运河之卫运河与山东省界邻。域内东西相距185km,南北长80km,总面积12456km2,土地面积10261.4km2。各类水域面积26.53万亩,目前可养水域面积4.2万亩。西部丘陵山川灰岩裸露地貌区域富集四方云雨至山前平原地形低洼处汇集成泉点涌出地表,形成泉系与广袤湿地,赋予了“牛城百泉”之美名。百川汇集流入邢襄腹地“大陆泽”,纳入海河流域,婉转东流入海,也成为直通天津卫的水道。
邢台依山傍水,东西百泉水溪潺潺,南北百里京畿大道横贯于太行山前。人择水而居,商临路而行,百业发展以水为先。是这方山水与高天厚土铸就了尧舜之源、祖乙之都、邢候之国之帝业,涵养一代元代科学巨匠郭守敬大都治水伟业与史诗,从卧牛城起源传说到清风楼下的金蟾玉鲤,从青龙岗、达活泉龙脉到滏河及黑龙港流域文化,编织和闪烁着3500年农耕文明与水文化的积淀和升华。
新中国建国初期即建立了邢台地区鱼种场,成为冀南地区最早最大的渔业育种、技术示范与教学实习基地,为我省及其周边地区渔业发展、四大家鱼繁育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根治海河为中心的水利建设,邢台市山区56座水库与众多的河道于上世纪60年代前后建成,彻底解决了邢台的涝荒泄洪与蓄水及农业灌溉问题,于水利发展的同时,邢台的渔业也进入规范发展的黄金期。山区水库除首要的水利功能外,以放流增殖渔业为中心的水库渔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水生态体系完美,水库湿地那种涵养水源、调节与维护气候生态的强大功能逐渐显现出来。
而今迈步邢台已进入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代,横贯南北的南水北调干渠工程开工通水在即。邢台市政府因势利导,规划建设的“绿色百里产业经济带”,大打山水牌,以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发展先机,把这一工程建设成“百里清水走廊,绿色走廊,产业集群走廊”,恢复七里河生态湿地,培育生态文明,打造绿色GDP。这即将成为邢台渔业产业高端作为的亮点。
“生态渔业、藕鱼套作、休闲渔业、冷水养鱼、余热养殖”——邢台渔业发展渐入佳境
受水资源总量偏少制约,邢台渔业产业还较为短腿,渔业资源没有得到深度开发,相对而言,水域资源环境也没有被极度消耗及破坏,为邢台市渔业发展赢得了优越的环境与宽阔空间。
水库增殖生态渔业产业集群区兴起。朱庄水库养殖面积1.5万亩,是冀南地区最大水库,是邢台市农业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地。在保证生活与生产用水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水库的资源特点,采取人工放养和自然繁殖相结合增养模式,持续进行鲢、鳙、银鱼、池沼公鱼等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发展围拦养殖,适当进行网箱养殖,保持水库渔业规范稳定发展。池沼公鱼已形成稳定的优势群体,年产量达10万斤,大银鱼5万斤。每年生产鲢鳙鱼30万斤,鲤鲫土著鱼类10万斤,每年渔业总产量达到275吨。库区上游流域范围没有污染源,所生产的水产品符合国家无公害质量标准。尤其是生产的池沼公鱼、大银鱼全部符合出口标准,远销国际市场。
临城水库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大二型水库,最大水面9500亩。库内土著鱼类丰富,盛产青虾、马口、白鲦、黑鱼等鱼类,风味鲜美,久负盛名。
野沟门水库、东石岭水库等54座中小型水库,水质清澈,水域开阔,具有当地资源特色的青虾、白鲦、鲫鱼等等土著鱼类生物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利用水体生产力,每年增殖放流一定数量的鲢鳙鱼、鲤鱼、银鱼或池沼公鱼,渔业资源处于良性发展状态。邢台水库渔业生态维护事业厚积薄发,水清山秀鱼美,是冀南地区水源地与气候环境的基础保障,在现代渔业进程中正在显示其主体优势。
无公害藕鱼套作产业绿色凸显。邢台在历史上是座水城,城区周围的低洼地、渍水田素有种藕养鱼的传统。邢台县晏家屯、祝村等乡镇在“稻田养鱼”的启发下创造性地进行了“无公害藕鱼套作高产技术研究”并取得突破。通过对藕田的防渗硬化处理,利用无污染的深层地下水,人为营造一个无污染的小环境,发挥藕鱼混养的互惠互利的生态效应,实现藕鱼双丰收,亩产鲜藕达3198公斤,鲜鱼154公斤,亩效益10518元,效益是普通池塘的4-5倍,生态经济效益凸显。一到夏日,藕鱼飘香,呈现出一派“连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天然美景,绿色生态经济效益凸显。
邢台藕鱼套作养殖自2002年试验到2007年已发展面积8500亩,涉及邢台县、巨鹿两个县、六个乡3349户。采用井水、施用有机肥、利用黑光灯诱捕昆虫、不投饵或很少投饵的养殖方式,主养品种有鲶鱼、泥鳅等肉食性鱼类。建设用地可充分利用废旧窑坑、高速公路两侧取土遗留的土坑河滩闲散地,发展潜力巨大。
生态渔业旅游产业势头强劲。邢台在朱庄、临城、野沟门、八一水库生态渔业旅游业规范发展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五龙沟休闲渔业、内邱且长寿百果庄园、天河山生态休闲渔业旅游区、临城蓝天生态观光园和森林公园休闲渔业观光园等5个已成规模的休闲渔业区,园区集旅游、垂钓、采摘、餐饮、生态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占地总面积6.8万亩,涉渔面积856亩。
山区冷水养鱼和工业余热流水养殖成效显著。邢台西部山区冷水资源丰富,山涧瀑布、溪流众多,水源充足,有六千多亩河滩湿地,水草丰茂,可利用冷水资源常流量在0.38m3/秒,冷水鱼养殖条件优越。邢台县冷水鱼养殖,自1992年成功引进虹鳟鱼以来,又相继引进了金鳟、俄罗斯鲟、闪光鲟、硬头鲑、白点鲑等新品种,促进了该县冷水鱼类养殖向多元化、系列化、规模化发展。该县现有集约化冷水鱼流水养殖面积30亩,亩产量逾10吨,集中在邢台县的白岸路罗川一带,年创产值840万元,成为山区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工业余热温流水养殖。该区分布在沙河市及山前平原一带。沙河市现拥有玻璃生产线506条,每年排水3万立方米;7座新建电厂年排放冷却水3万立方米。为充分利用水资源,沙河市在钰明玻璃厂建成了三个共计面积12亩的鱼池,放养主要养殖品种为罗非鱼,亩产达3万公斤,亩效益10多万元,起到积极的产业示范引领作用。
盐碱地渔业产业开发后劲巨大。邢台东部黑龙港流域八个县(市),有近10万亩的盐碱地和故河道,土质保水性能较好,目前仍处于荒废状态。该区浅层咸水埋深2-20m,土地盐碱化严重,土地盐碱化严重,粮食生产有种无收,可以改造用以台田模式进行鱼粮生产。现已开发养殖面积5040亩,积极探索“抽咸改盐”“节水台田”养殖模式,为盐碱地标准化养鱼提供新的养殖模式
水产饲料与渔药异军突起。自2000年以来,邢台市年产各类优质水产饲料5000吨,水产药物200多吨。积极研究示范渔业产业绿色技术模式,使罗非鱼等优质鱼类实现了鱼种、饲料、养殖、垂钓、销售、加工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民间技术传播成为社会技术传播的主体力量。以河北兴达饲料集团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发挥民间资本与技术优势,在2005年成立畜牧水产技术传播站,开辟了农业技术传播的新形式,成为邢台市养殖技术传播的主体力量,被省科技厅命名为省级农业技术传播试点单位。
走近临城,享受“农家乐”休闲渔业
临城县创新思路科学发展,找准优势做大产业,突出打造“渔家乐”休闲旅游产业,倾全县之力保护临城水库水体与上游水源地,使渔业经济与生态效益得到了同步发展。“都说田家风光好,麦花飘香鲤鱼肥”。初夏时节,走进临城县西竖镇彭家泉村,一片片池塘井然有序,池塘内银鲤泛波,池塘边垂钓者端坐,一幅幅悠然自得的江南渔村图景跃入眼帘。这里便是临城水库坝下池塘垂钓区,已成为邢台、石家庄及其周边居民旅游、垂钓的“渔家乐”休闲极好场所。与崆山白云洞景区紧邻的岐山湖(即临城水库)也成为主要景区之一。快速发展的“渔家乐”还间接带动了2000多人从事渔业运输、餐饮、销售,进一步形成了渔业产业群体,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新形势催生新思路,新思路打造新渔业”——邢台渔业谋求新跨越
打造生态渔业是邢台渔业发展的主体。充分利用邢台区域内56座水库资源,优先发展增殖与网拦养殖,适度开展网箱养鱼,发挥鱼类生物在水生态修复、水源涵养中的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形成水库增殖养殖观光一体化渔业模式,建造渔业集群特色产业,把邢台水库渔业资源优势快速变为产业优势。
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积极推广藕鱼套作技术模式,积极推进工业余热水养鱼,打造冷水鱼养殖精品产业,传播绿色技术,扩大产业战果,打造特色渔业和精品产业,实现渔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向生态效益型的转变。充分利用该市西部山区的冷流水资源,积极扩大邢台县冷水鱼养殖成果,率先打造出十数条川域渔业经济产业带。
打造“养殖垂钓观光一体化”新型渔业产业。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在即,邢台绿色百里产业经济带迅速崛起,带来了生态园区型集群产业的快速发展的生机,水生态及其渔业生态维护的主体更为鲜明与紧迫。“水不在深,有龙有鱼则灵”,水生态维护的基础是需要生物自然调节修复。要正确认知水生生物在物质转化、水生态系统调节的功能与生命价值,推进养钓观光一体化生态渔业,发展生物养水净水高端技术产业。
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强水产品检疫和无公害产品产地双认证,积极搞好药残检验,搞好水产品生产标准化和饲料检验工作。结合健康养殖示范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广无公害生产、健康养殖模式,加大渔业执法力度,规范执法程序,保护渔业生态环境和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为现代渔业发展保驾护航。全面落实河北省《2008年全省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实施方案》,确保邢台奥运年水产品质量安全。
渔业是资源型产业,维系水生态安全是其“本”,生产水产品与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是其“用”。立足邢台渔业资源实际和社会发展大局,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维系水生态安全之本,带动渔业产业之用之为,在发挥鱼类生物在修复维护水体生态主体功能的同时,打造精品渔业与绿色产业,使这一小的渔业产业有大的作为,为发展邢台现代渔业做出新的贡献。(河北经济日报 7月17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