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综合信息

湖北枝江渔业切实抓实三大基础建设

日期:2008-11-03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在湖北省创建水产大县活动中,枝江市立足自身条件,紧扣创建目标,从基础工作做起,把大县创建和增强水产发展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板块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养殖生产和加工、流通体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夯实大县创建基础,不断提升水产业发展水平。

  一、抓实苗种基地建设,实现调优品种调高质量。在水产养殖基础工作中,苗种是重中之重。而创建水产大县,养殖生产应摆在首位。枝江的精养池塘混养技术(80:20养殖模式),因其单产高、效益好闻名遐迩,全市6万亩精养池塘平均单产850公斤,部分池塘单产达到2000公斤,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类水域的养殖效益,2008年市财政安排资金50万元,抓好五大苗种基地建设。一是陶家湖苗种场改造升级。陶家湖苗种场以繁殖四大家鱼为主,兼繁鲤科鱼类等近十个品种,改造升级工作主要是更换亲本1000组,新建孵化环道6环,改造苗种池100亩,产能由改造前的年产8000万尾提高到改造后的15000万尾。二是“远大渔业”增加品种。远大渔业原以繁殖黄颡为主,现增加泥鳅繁殖项目,远大渔业产能现达到4000万尾。三是“春林渔业”达标建设。春林渔业是斑点叉尾鮰专繁基地,今年实施了孵化车间改造及鱼种改造,产能达到了5000万尾。四是“三江渔业”匙吻鲟、胭脂鱼孵化车间新建。由市政府补助10万元,企业投资150万元新建孵化车间300平方米,产能达到4000万尾。五是淡水小龙虾天然繁殖基地建设,选择了两个塘养基地100亩,自然繁殖淡水小龙虾。同时,加强市境内水域保护,为淡水小龙虾提供良好栖息繁殖场所,利于虾农捕捞天然虾苗。经过上述措施,全市鱼类人工繁殖年产能达到2.8亿尾,实现了自足有余,并有效引导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全市虾苗基本满足野生寄养需求。

  二、抓实板块基地建设,实现板块核心区提档升级。板块基地核心区是板块建设的示范点,将为大县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枝江市把板块核心区建设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政府领导带头抓,业务部门专班抓,有关部门协同抓,取得较好效果。

  (一)抓板块基地硬件建设,将核心区建设成新农村示范区。枝江市已建成两个板块核心区,精养池塘面积8000亩,其中东湖核心区3000亩,陶家湖核心区5000亩。按照水产大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主抓核心区硬件建设。一是升级改造精养池,通过清淤整理,使所有精养鱼池水深达到3米,四周护坡,排灌、投饵、增氧、捕捞全部实现机械化;二是建设改造道路、进排水渠道、电力线路;三是按照生态家园的标准建设改造住宅,改造环境使渔民的住房安逸、舒适,方便生产。通过以上努力,核心区达到了池成方、树成行、渠成网、道路畅、住宅亮的要求。去冬以来,全市共聚集社会资金6200万元投向水产业,新开发精养池塘3000亩,改造精养池塘10000亩,整修道路20公里,维修电力线路10公里,整治湖泊堤防5公里,购置渔业机械500台(套)。

  (二)抓板块基地健康养殖,将核心区建设成科技致富区。该市从全市养殖渔民增产增效着眼,从增强板块核心区养殖渔民的科技素质着手,大力推进健康养殖。一是加强渔民的技术培训。市水产局、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市水产品产销协会组成专家组,对渔民培训,内容涉及鱼种投放、投饵喂养、水质测定、鱼病防治、质量安全,捕捞运输等各个方面,使渔民全方位掌握养殖技术。二是设立热线电话,开展技术咨询。在整个养殖季节,专家组在接到电话30分钟内即可赶到池塘边,为渔民解决养殖中的问题。三是实行轮捕轮放。根据市场需求,每个池塘每年都要捕捞3—4次,同时补投鱼种3—4次,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核心区渔民效益的提高,刺激了渔民加大再生产投入的积极性,提高了科学养殖水平。

  (三)抓板块基地养殖过程管理,将核心区建设成为水产品安全区。质量安全是养殖生产永恒的主题。枝江市采取了五个办法确保质量安全。一是全面实施养殖证制度。无养殖证的水域不能从事水产养殖。二是强化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市产地认定34500亩,产品认证18个品种,板块核心区实现了“两认”全覆盖。三是加强养殖生产投入品管理。经市人民政府授权,由渔政部门联合兽医、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对鱼饲料、鱼药、渔业机械等投入品的使用及成鱼加工销售实行常年动态监管。四是养殖户全部实行养殖记录制度。养殖户的投饵、用药都做到了有据可查,其中板块核心区全部养殖户均实行了养殖记录制度。五是树立品牌意识,由枝江市水产品产销协会向国家商标局申报的“玛瑙河”牌鲜活鱼(枝江鱼)商标于2008年3月7日经国家商标局批准并发给了商标证书,目前枝江的两家产地市场均为枝江市产销协会创办,凡未按该协会的安全生产规定生产的产品,不得进入产地市场交易,也不能冒用“玛瑙河”牌注册商标。

  三、抓实加工、流通体系建设,实现养殖渔民增收。促进产业增效渔民增收是水产大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枝江市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加工增值,搞好产品流通,不断提高渔民的组织化程度,为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一是扶持加工企业发展。全市现有三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宜昌世联食品有限公司以加工淡水小龙虾为主,同时拥有一条丁桂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1万吨;宜昌湘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加工斑点叉尾鮰,年加工能力3万吨;枝江三合冷鲜鱼有限公司,现加工武昌鱼、鲫鱼、鳙鱼等,年加工能力5000吨。三家公司现有加工能力4.5万吨,2007年合计加工成品1万吨,产值9900万元,出口创汇920万美元。

  二是花大力气培植渔民经合组织,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枝江市水产品产销协会成立于2004年,现有会员286名,网络全市80%养殖户,为养殖户提供苗种、饲料、鱼药、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全程服务,每年为养殖户垫付资金3000多万元,协会现有两个产地市场,300台活鱼运输车,每年外销活鱼5万吨,销往四川、重庆、河南、江西、安徽、陕西等15个省市及港澳地区,平均价格高出本地市场0.2—0.4元/公斤,每年为养殖户增收14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