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综合信息

广东省中山市明确“三大定位”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日期:2010-01-18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广东省现代渔业工作会议召开后,中山市海洋与渔业局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按照“挖潜找空间,流通找市场,调整找定位,品种找优良,管理找不足”的渔业发展新思路,推进现代渔业建设,积极实施科技兴渔、出口带动、可持续发展和依法治渔战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形成更具特色、高效益的中山现代渔业,促进渔业增效、农(渔)民增收。确定了五大发展目标,即水产品产量,201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保持在36万亩左右;水产品总量达到40万吨,年增长约3%;水产品产值,2012年达到52.5亿元,年均增长5%;水产品流通加工量,2012年流通量达到35万吨,年均增长5%;加工量达到9.2万吨,年均增长8%;农(渔)民人均、劳均收入,2012年人均收入24845元,劳均收入41243元,年均增长均为5%;水产品出口,2012年出口量39248吨,出口创汇10381万美元,年均增长均为5%。要做到上述目标,中山市做到:

  明确中山现代渔业发展“三大定位”

  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生产基地。中山市水产养殖技术水平较高、技术力量较强,要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目前名特优养殖品种有15个,今后还要不断调整、引进、开发名特优水产品进行养殖,提高名特优水产品质量,以适应不同层次人群的口味和消费,满足市场需求,成为供应港澳、广州、深圳以及北方城市名特优水产品的生产基地。

  “四大家鱼”及优质水产品出口基地。该市鲜活塘鱼出口到港澳有悠久的历史。今后除保持“四大家鱼”出口优势外,还应扩大优质水产品的出口,成为供应港澳水产品   主要出口基地。

  绿色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大规模、高标准实施鱼塘整治工程,保持并不断扩大池塘养殖面积;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生产资料及其它有害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物质;开展健康养殖技术研究,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出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的水产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把塘鱼区建成为绿色食品养殖示范基地。

  谋划现代渔业发展“六大措施”

  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建设好九大优势水产品养殖产区。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调整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建设好七大淡水养殖优势产区——横栏、板芙、坦洲南美白对虾优势养殖区10万亩,东升、黄圃、民众鲩鱼优势养殖区5万亩,港口、东凤、三角、民众鲮鱼优势养殖区3万亩,西区、港口、横栏罗氏沼虾优势养殖区1万亩,横栏、黄圃、沙溪桂花鱼优势养殖区1万亩,横栏、三角、民众、黄圃中华鳖优势养殖区1万亩,坦洲、黄圃鳗鱼优势养殖区6000亩,以及两大海水养殖优势产区——南朗白蚬、青蟹优势养殖区1万亩,神湾坦洲禾虫优势养殖区6000亩。

  着力推进鱼塘综合整治工程,创建现代渔业示范基地。每年拟投入6000万元连片、高标准整治鱼塘4万亩,通过整治进一步完善设施,使养殖区符合大生产、大流通的要求,适合发展高效益特色水产养殖。结合鱼塘整治,每年组织条件成熟的6至8个养殖基地开展无公害水产品一体化认证,产地认定面积2000至3000亩。推进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建设,在板芙、坦洲、东升、港口、古镇等镇创建1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基地,每个示范基地连片2000亩,总投资1.4亿,分3年建设完成,2010年要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示范基地建设要立足高标准,引进高值新品种养殖,推广先进现代渔业机械,推行健康养殖,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市水产养殖,探索促进渔业增产增收的新路。

  建设市镇级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监控检查。拟投入2500万元建设1个市级、4个镇级各2000平方米的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形成集病防、药残、资源环境监测于一体的市镇两级水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加强抽样检测,完成农业部及省局布置的检测任务,增加本市监控抽测,每年计划抽取各类水产品样品500个进行检验检测。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力度。将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查常规化,每月对水产养殖场、苗种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执法检查不少于5天。

  抓好渔业科技交流、培训、立项和新型渔业机械推广应用工作。做好对内对外水产养殖技术、新品种的交流、引进和合作工作。组织各镇区水产养殖人员到省内外或镇区之间互相交流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经验。有针对性地对水产养殖人员进行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培训,培训工作要扎实有效,有新的突破。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搭建技术平台,促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已立项的项目进行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养殖品种和项目,制定推广方案,将专项研究成果转化为普及性的推广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加大力度推广新型实用渔业机械,拟引进1至2个产品推介给我市水产养殖户。深入推进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以技术链延伸带动产业链,提高农(渔)民增收能力。

  推进养殖模式转变。抓好南美白对虾主打品种健康养殖,转变养殖模式,推广适当疏养、轮养、混养,提倡无公害养殖模式,提高商品虾的质量。总结提升新品种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开发1至2个经济效益高、市场潜力大的名优品种。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根据各镇区资源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新的有优势的主导养殖品种及基地。

  着力搞活水产品流通加工。落实专项扶持政策,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扶持培育流通加工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全市流通加工大户、企业进驻广州番禺五湖四海国际水产交易中心,借助这个新型的水产流通平台,立足华南,辐射全国,搞活出口与内销,推动水产品大流通。引导渔业龙头企业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同时转向开拓国内市场,规避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