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墨江县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发展
墨江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处于云南桥头堡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前沿,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享有“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的美誉。全县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境内水系纵横,分布着“三江五河”,把边江、泗南江、阿墨江流域建成中型水电站5座,电站库区宜鱼面积已达4.08万亩,全县已建、在建、拟建中小型水电站20座,全部建成后可形成14万亩的宜渔水面,届时墨江县宜渔水面将达18万余亩,库区水域为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生态渔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墨江也是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生态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切实转变渔业发展方式
依托库区资源优势推进现代渔业发展,是墨江县委、县政府解决电站库区失地农民民生保障的重大战略部署,并全面认识发展渔业的重大意义,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渔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墨江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县,发展基础不牢、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仍然是墨江最基本的县情;发展不平衡、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资源丰而不富、区位优而无势、发展速度缓慢是墨江最大的实际。只有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快渔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加快渔业发展是墨江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墨江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区域之间差距大,城镇化发展滞后,2009年前渔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仅为2%左右。而墨江渔业是属于资源富裕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墨江县委、县政府提出把渔业作为新兴产业重点发展,可谓顺天时、应地利。通过渔业的发展带动旅游、运输等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墨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加快渔业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墨江县近几年渔业发展的速度很快,产值从2002年的7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7269万元(电站库区生态渔占4000万元),全县渔业从业人员收入快速增长,显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加速渔业发展,提高渔业综合效益,是增加全县广大农民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
加快渔业发展是解决库区移民问题和促进库区稳定的重要举措。境内20座电站建成,水库蓄水后,将有大量农田、山地被淹,耕地减少,使1.6万余人失去土地,直接影响库区农民的生存和发展。墨江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引导失地农民利用补偿金发展渔业,切实转变以“土”为生到以“水”为生的生产方式,实现从“移民”到“渔民”的身份转换,形成库区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加快渔业发展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现实选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温饱型向健康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加快渔业发展,增加水产品供给,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结构。
强势推进渔业持续发展
强化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以高角度审视、高规格定调子、高标准定举措,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县委、人大、政协分管联系领导为副组长,19家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渔业发展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全县渔业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科学编制渔业发展规划,制发加快渔业发展意见,明确目标要求、政策措施。2010年,打破地域限制,向社会公开招考、选聘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优秀技术能手,充实全县渔业发展的技术力量。强化对渔业的组织领导,壮大生态鱼养殖技术队伍,为全县渔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人力和技术保障。
抓好政策扶持。抓住实施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扶贫综合开发等机遇,以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县为契机,积极争取渔业发展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扶持。积极申报罗非鱼出口基地备案工作。全面制定落实“三项补助(每投放1口标准网箱补助500元、因病害鱼苗损失每口网箱补助300元、因灾网箱受损每口补助1000元)、信贷支持(支持每户养殖户5万元贴息贷款)、挂钩施助(县级单位、库区乡镇与养殖户挂钩帮扶)、多元投资(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库区移民、个体工商户、养殖大户等投资养鱼)、激励保障(县级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奖励资金和工作经费)”等政策措施推进渔业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以不同鱼苗品种、不同放养密度、不同饲料品牌、不同养殖季节为重点,抓好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对比试验和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强化技术服务,加强健康、生态养鱼技术的推广,注重品种搭配、密度控制、科学用药等,最大限度减少自身污染。围绕渔业发展重点和渔业生产关键环节,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针对鱼苗投放培育、越冬、病害预测及防治等工作,加强渔业实用技术培训,实现生态鱼养殖区管理措施、政策落实、技术指导、病害防治全覆盖。
培植龙头企业。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云南新海丰食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云南海王水产有限公司,建设鱼片加工厂;引进海南新吉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云南亿龙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水产良种场,生产培育优质鱼苗;引进以生产鱼用饲料为主的综合饲料加工企业,解决水产品销售、饲料加工和鱼苗供给三大问题。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引进,扶持建立起“企业+基地+农户”的渔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为墨江县渔业的稳步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逐步彰显渔业发展成效
2010年是墨江县全面推进渔业发展的第一年,全县各级各部门强化措施、攻艰克难、狠抓落实,积极应对并努力克服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等自然灾害,实现了渔业发展的“开门红”。2011年,县委、政府继续坚定发展信心,不犹豫、不徘徊、不懈待,乘势而上,渔业发展将再创新业绩。
经济效益明显。一是促进了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实现库区生态鱼产量3620吨、产值近4000万元,以电站库区涉及人数计,人均占有量达335元。2011年,累计投放网箱6638口、鱼苗3500万尾,预计可实现产量1万吨、产值突破1亿元。到2020年全县生态鱼产量将突破6万吨、产值达5亿多元,全县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125.7公斤,渔业产值人均占有量达到1300元。二是促进了渔业产值大幅增长。2010年,电站库区生态渔业产值占全县渔业产值的54.8%,是2009年全县渔业总产值的2倍多。到2020年,将由2010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5亿元以上。
社会效益明显。一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规划生产布局、生产规模、生产方式、养殖品种、捕捞生产及加工流通。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养殖品种向高效、生态、健康方向转变,到2020年渔业出口创汇将达1.2亿美元。二是促进库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随着渔业产业链的延伸,鱼苗生产、饲料和水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渔用物资销售、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发展,“移民”转变为“渔民”,提高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从而获得稳定的收入,维护了库区社会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三是促进旅游业更大发展。渔业的迅速发展,众多电站库区和水库库区的形成,与发电业、加工业、旅游业等产业一起形成集聚效应,增添和丰富旅游文化内容,带动休闲旅游、观光旅游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