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综合信息

湖北省荆门市召开2012年上半年水产经济形势分析会

日期:2012-08-24 作者: 来源:湖北省水产局 【字号: 打印本页

  近日,湖北省荆门市召开2012年上半年水产经济形势分析会。会议传达了全省水产经济形势分析会议的主要精神,分析了上半年全市水产经济运行状况,对下半年水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各地水产部门交流了下半年工作打算,部分水产品公司代表作了典型发言。

  会议认为,上半年全市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务必坚定全年超规划超目标的信心。(一)生产指标全面增长,养殖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全市水产工作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全市放养水面达到119万亩,稻田养殖面积达到45.9万亩;完成水产品产量24.9万吨,其中名特优水产品产量21.9万吨;实现渔业产值37.6亿元;苗种生产43亿尾;完成苗种投放12.9万吨。全市名特优放养水面达到110.9万亩,比去年增加10万亩,占全市放养总面积的93.2%,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市场供求两旺,水产品价格稳中有升。1—6月大宗水产品(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团头鲂、鳜鱼、黄颡鱼、鲤鱼、乌鳢)综合均价12元/公斤左右,同比增长8%。黄鳝均价同比涨幅10%左右。小龙虾大规格价格上扬,小规格价格下降,均价同比基本持平。(三)鱼池改造步伐加快,水产板块不断壮大。截止目前,先后创办了钟祥九里笪家湖、石牌彭墩、沙洋毛李澎冢湖、高阳黄荡湖等4个鱼池改造高产高效示范点,全市改造堰塘12.2万亩、改造精养池8万亩,新建精养基地5000亩。已形成生态龟鳖、湖田虾蟹、池塘鳝鱼、高效鳜鱼、连片鲫鱼、示范黑尾鲌等特色产业。(四)产业结构稳步调整,品牌创建卓有成效。全市水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4家,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年加工量22.9万吨,水产品加工产值35.5亿元,实现出口创汇2260万美元。休闲渔业的规模和档次不断上升,创产值1.8亿元。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逐步规范,全市水产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255家。品牌创建突破性开展。盛昌中华草龟繁育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乌龟原种场,“盛老汉”乌龟获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由荆门市牵头组建的湖北省龟鳖产业协会,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的推进。(五)管理机制先行先试,深入推进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荆门市在全省率先以市人民政府令颁发了《荆门市水产品市场准入办法》。(六)全方位包装策划,大批量开展水产项目建设。目前共策划水产项目47个,总投资120755万元。向上申报了渔业生态资源修复和养护项目、水产品质量监测等项目。正在实施和建设的项目有湖北兴祥食品公司水产品加工项目及原料基地建设项目,投资总额1.5亿元;沙洋县东湖食品有限公司现代水产业建设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的水产品深加工扩建项目已进入煞尾阶段;市南水北调汉江渔业增殖放流项目,总投资450万元,项目正平稳健康向前推进。(七)争当排头兵,为“中国农谷”建设添砖加瓦。认真修订“中国农谷”水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中国农谷”屈家岭核心区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和苗种生产基地建设。认真筹备省水产局与荆门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农谷”合作协议和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与荆门市水产局共同推进“中国农谷”水产业发展合作框架协议。

  会议要求,加快建设水产强市步伐,务必理清思路,抢抓机遇。今后五年是荆门市跨越发展的“黄金五年”,全市水产系统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要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创造机遇,要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要敢为人先、与时俱进,推动水产业新一轮大发展。

  (一)要勇超规划,坐稳在全省地市州排名第二的位置。要着力振兴“水产种业”。要加强苗种基地特别是名特苗种基地建设和新品种的引进改良,不断优化水产养殖结构;要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苗种质量监督检测,不断提高水产苗种质量。要支持有核心竞争力的苗种企业发展壮大。要着力抓好渔业生产管理。要加强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控,千方百计提高单产和效益。要着力提高渔业科技创新水平。开展科技培训和新技术试验示范,重点开展稻鳖共生、稻鱼耦合、池塘养蟹等新技术的试验示范。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乡镇水产中心公益服务职能。要着力抓好秋冬渔业开发。引导农户充分利用改造塘堰从事水产养殖,增加放养水面。通过中央现代渔业建设项目和省级精养鱼池改造项目示范,完善以奖代补机制,加大集中连片精养鱼池改造。

  (二)培育龙头,突破性地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继续扶持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水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形成以常规加工为基础、精深加工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条。力争全市水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6万吨,加工率达到30%,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加强基地建设。按照区域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原则,加快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建设稳定、高产、优质的原料基地。全面开展合作组织规范化建设,力争全市水产专业合作社达到260家以上。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资本渔业”,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对引进外来企业与扶持本土企业并重,鼓励本土企业向省外和海内外扩展。

  (三)唱响品牌,着力实施“一条鱼”工程。全力组建“湖北省龟鳖产业协会”,着力把“京山龟鳖”打造成全省的第四艘航母。目前“盛老汉”乌龟品牌已在全省叫响,成为全省著名商标;“盛老汉”乌龟成为全省十大名牌农产品,盛昌中华草龟原种繁育中心已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中华草龟原种场。下一步,就要依托全省龟鳖产业协会这个平台,借助国家级这个金字招牌的力量,开足马力创建全国名牌,推进“盛老汉”龟鳖品牌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四)激活流通,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要建设科学的流通体系。充分发挥我市“得中独厚”的区位优势、水产品丰富的资源优势,形成市有中心水产品市场、县区有骨干水产品市场、乡镇有产地市场、基地有塘头市场的水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现代交易方式。推进水产品订单销售、冷链物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和网上交易等新型农产品交易方式。要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认真贯彻落实《荆门市水产品市场准入办法》,严格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实现水产品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环节标准化管理。

  (五)项目支撑,全力推进“中国农谷”水产业发展。支持屈家岭“中国农谷”万亩健康高效渔业示范基地建设与苗种繁育基地建设。开辟“中国农谷”水产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养殖示范基地。继续借助“中国农谷”建设平台和优势,大力开展水产项目的策划、储备和申报工作。

  (六)加强管理,推动渔业平安、生态、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平安渔业建设,切实提升渔民的安全感。继续抓好“水库禁投、湖泊限养”工作,推进水产养殖从资源开发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坚持并不断完善休渔禁渔制度,大力推进增殖放流,建好南水北调中线渔业增殖放流苗种生产基地。加强瓦氏黄颡鱼与鳡、鳤、鯮鱼两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保障水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