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海域大型水母暴发性增长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自7月下旬开始河北省秦皇岛市海域出现大规模水母,其中以沙海蜇、海月水母为主,局部海域沙海蜇密度达到3个/100平方米,最大直径达100厘米;海月水母最大密度为15个/平方米,最大直径30厘米,密度较大区域与沙海蜇高度重合。
经专家分析,该市大型水母暴发性增长原因主要有7个方面。一是大型水母本身自主游泳能力相对较差,容易随着海流漂移,有部分随风浪或潮流从外海漂移而来。二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沙海蜇主要分布区域近年来有从东海、黄海向北移动的趋势。三是海水富营养化使得本海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变化,可以捕食水母幼体的鱼虾减少,导致其大量繁殖。四是该市河流入海口比较多,近岸营养盐丰富,饵料充足,为大型水母生长繁殖提供了营养保障。五是该市近海水流速缓慢,风浪较小,给水母提供了较为理想的生存环境。六是沙海蜇经济价值较低,人为捕捞量极少,致使成体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七是本海域海底附着大量沙海蜇早期幼体,可能受到某种外界环境因子变化影响,集中萌发,使沙海蜇数量增加。
根据沙海蜇的生活习性和该市海域具体情况建议采取如下防治对策。一是加强本海域大型水母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加大对大型水母的生活史,各发育阶段时间和空间分布,种群数量时空变化规律等基础性调查研究,摸清沙海蜇的产卵地和幼体栖息地的分布情况;研究种群数量时空变化和外界环境因子(水温,盐度,营养盐和海洋捕捞量)变化相关关系,建立两者之间的动态数学模型,对下一年水母爆发时间进行科学预测,并开展大型水母爆发危害评估;查清大型水母的漂移轨迹和周边省市的分布情况,积极开展可以捕食水母幼体鱼虾的增殖放流工作;加强近海大型水母及相关环境因素的常规监测工作,为建立预警体系提供基础数据;针对沙海蛰早期幼体附着阶段,人为投放可回收附着基,减少幼体在我市海域的附着量;积极开展沙海蜇食用和药用价值研究开发工作,提高沙海蜇人为捕捞量。二是加强应急处置措施。制定大型水母爆发处置应急预案,由政府协调海洋、环境、气象、渔业、医疗和旅游等各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水母科普宣传,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公共浴场增设大型沙海蜇防护网具;完善蛰伤救助措施、浴场简单处置措施和医院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