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资源环保

千万水质“清洁工”入驻北京市各大水域

日期:2014-04-15 作者: 来源:北京市水产办 【字号: 打印本页

  阳春4月,随着196万余尾“清洁工”进驻密云水库,2014年度北京市增殖放流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放流的鲢鱼和鳙鱼,是淡水中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它们以过滤方式摄食水中浮游生物,用鳃和(或)口中齿作为滤网,通过水的吸入与吐出滤取小型浮游生物。大量放流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种,能明显控制和减少水体中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质作用。

  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承担着气候调节、生态调节等作用。水生生物的净化功能,尤其是滤食性、杂食性鱼类对水体的净化功能,其生态效益、景观效果十分可观,而且成本低廉。2013年全市淡水鱼捕捞产量3691吨,折合碳移出量332吨。

  北京市将增殖放流水域分为三类,分别是水源(水库)水质保护类、水生生物资源恢复类和景观河湖水体净化美化类。2014年,北京市在79个放流地点、25万亩放流水域共投放1060.6万尾鱼苗。按照大中型水库兼顾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渔民收入,人工景观水域着眼于生态效益、景观效果和人文观赏价值,自然保护区立足于北京地区原有土著野生鱼类资源恢复的原则确定了放流的品种和数量。4月8日开始,在31座水库、17条河道、截湖、27个公园、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4处水域,人工放流滤食性、杂食性鱼苗1047.1万尾(鲢、鳙、草鱼、青鱼、鲂鱼),观赏性鱼苗8万尾,珍稀濒危保护类鱼苗5.5万尾。

  根据生态学原理,科学合理地确定放流鱼类品种、数量,有效利用水体中的天然饵料,加速非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转化速率,是解决水体中营养负荷过重的有效措施。水体中无机物和有机物通过有益微生物的分解,成为植物的营养,被浮游植物和水生高等植物吸收利用,浮游植物又被浮游动物和以浮游植物为食饵的鱼摄食,水生高等植物被草食性鱼类摄食,浮游动物又被以其为食饵的滤食性鱼类摄食,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消费者,通过摄食浮游生物、水生植物、有机碎屑等,将大量的内源性、外源性营养物质转化为鱼产品,被清出水体。比如鲢、鳙、青鱼、草鱼、鲂鱼等鱼类可有效利用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水生植物、有机碎屑等物质,在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2010-2013年密云水库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测算结果来看,现行放流模式消减水体氮磷能力基本稳定。2013年输出水体氮、磷分别达33吨和9.8吨,2010-2012年年均净消减水体氮、磷分别为30.3吨和8.78吨。对净化首都水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渔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是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是一项多学科、跨部门的复杂工程,在放流前、放流中、放流后都涉及很多的科研问题,各个环节均需要深入开展相应的技术研究,由于水环境、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不确定性,导致增殖放流效果评价难度加大,需要加大投入完善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体系;二是随着“南水北调”进京及本市逐年增加中水水域面积,现有增殖放流规模及投入需要逐步调整、加大;三是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不断提升,民众对增殖放流生态工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渔业科普常识和法规知识。同时必须加大增殖放流工作的透明度、公开性,完善监管机制,主动接受纳税人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