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树丛在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多样化的水域生态类型,在促进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系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徽省位于长江下游,长江流经我省6个市、19个县(市、区),境内全长416公里,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全省江河溪流纵横交错,湖库池塘星罗棋布,渔业资源极为丰富,鱼类有17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境内栖息着中华鲟、白鲟、达氏鲟、大鲵、江豚、扬子鳄、胭脂鱼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安徽建设,着力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不断加大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力度,各项监管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认真落实长江禁渔的有关政策措施。我省沿江各级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长江禁渔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监督检查,全力实行禁渔期制度。2002年以来,我省在禁渔期内共查获违规捕捞渔船780艘(次),确保了禁渔期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二是积极营造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信息发布机制,提高全社会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意识,为加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不断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同步开展渔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我省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各类苗种4.4亿尾,投入资金4000万元,有效地增殖了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了江湖生态环境。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妥善安置长江专业捕捞渔民。为解决长江禁渔涉及的20000多名专业渔民生活困难,我省采取将困难渔民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多种有效措施,确保渔民的基本生活,促进了资源养护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虽然我省长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应该看到,目前长江流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态环境恶化仍呈现加速趋势,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我们应借鉴国际上大江大河保护、治理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沿江各地、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加快生态保护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此,我们建议:
一要进一步统筹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统筹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资源保护三者关系,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不断增强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能力和对流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支持能力,加快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保持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要制定全面、科学的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按照资源保护与持续开发利用的根本要求,充分考虑流域自然、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充分考虑技术水平、成本效益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合理确定开发的方向和规模,促进流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实现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不断增殖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
三要加强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监测和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江段和水域的长期监测,及时掌握水生生物的分布、数量和活动规律。加大对长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他水生生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针对关键技术难题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联合攻关,尽快解决限制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
四要创新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沿江各地政府都应将保护长江、保护母亲河、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完善以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体,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渔业执法队伍和执法能力建设。加大渔业资源增殖力度,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类型齐全、重点突出、面积适宜的各类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体系。加强水域污染和生态灾害的防治与管理,确保各项养护措施的落实和行动目标的实现。
让我们共同努力,密切配合,以对中华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保护好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