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资源环保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泰波在长江生物资源养护论坛上的主题发言

日期:2007-09-26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

  这次论坛把“养护生物资源,共建和谐长江”作为主题,很有意义。下面,我就加强洞庭湖生物资源养护,促进长江和谐发展的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洞庭湖作为我国淡水量最大的湖泊,吞吐长江,接纳湘、资、沅、澧四水,是长江流域唯一的洪道型湖泊。现有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常年入湖水量300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总径流量的1/3。洞庭湖是我国淡水渔业的摇篮、鱼类基因的宝库、经济鱼类的种苗基地、生物多样性的代表。被誉为水中“熊猫”的长江流域特有物种白暨豚标本1916年在洞庭湖获得,目前这里仍是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中华鲟、江豚等水生生物的主要繁衍和栖息地。

  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实施“退田还湖、控排减污、禁渔控捕、人工放流”等措施,减缓了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减轻了环境恶化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2002年以来,通过连续五年实施洞庭湖和长江湖南段春季禁渔行动,对养护洞庭湖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增加渔民收入等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洞庭湖区的年水产品产量占湖南全省总量的1/2,淡水珍珠产量占全国的1/3,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量占全省的3/4,专业渔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823元。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水产品需求与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加强洞庭湖生物资源养护,促进长江和谐发展,已刻不容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突出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制定洞庭湖流域生物资源养护总体规划。加强洞庭湖生物资源养护,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与水的和谐相处为原则,以统筹解决整个洞庭湖流域的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重大水问题为主要内容,科学制定洞庭湖流域生物资源管理总体规划。制定总体规划,要注意把握三点:一是要转变思路。要从珍稀资源养护转向整体资源养护,从局部区域性养护转向整个流域全局性养护,从单纯的渔业技术性养护转向社会各界参与的综合性养护,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世界著名的水生生态群落和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保护区。二是要统筹兼顾。按照“科学养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传统捕捞渔业向现代养殖渔业转变,从规范渔业渔具渔法向规范水域资源利用和养护转变,把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渔业结构结合起来,在实现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保护相统一。三是要综合治理。要根据洞庭湖流域资源养护的近、中、远期目标,坚持治湖与治山相结合、治湖与治污相结合、治湖与治河相结合,从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体陆地关系的全局出发,从流域的尺度分层次实施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环境改善、流域生态治理等综合措施,下大力解决好过度捕捞、水域污染、渔道堵塞等问题,切实提高洞庭湖流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洞庭湖流域生物资源多样性和水域生态的完整性。

  二、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洞庭湖流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洞庭湖流域生物资源养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多个部门,也关系到整个流域的多个子系统,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养护力度。一是要治理水域生态环境。要坚持和完善禁渔期制度,实行季节性和区域性禁渔期。严格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度和捕捞限额制度,控制捕捞强度。建立污染减量排放和达标排放制度,全面加强水域污染治理。完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完善人工修复措施。二是要人工增殖鱼类资源。要建立长期、稳定的鱼类增殖放流制度,设立全国鱼类人工放流日,倡导全社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向江河湖泊等自然水域投放经济鱼类和水生生物资源。三是要建设生物资源自然保护区。要加强洞庭湖流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逐步建立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层次清晰、重点突出、面积适宜的各类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体系,加强对洞庭湖流域江豚、白鳍豚、中华鲟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以及特有鱼类资源的栖息地的保护,切实保护其涵养水源和物种基因库的生态功能。

  三、建立洞庭湖流域生物资源养护的长效机制。洞庭湖流域的生物资源养护涉及全局,关系长远,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一是要建立与流域资源养护管理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为加强洞庭湖综合治理,要建立政府牵头,各利益相关方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负责洞庭湖流域水利规划、水资源分配、渔业经济发展、水域开发利用、水生态保护治理等有关问题。为加强洞庭湖渔政管理,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统一设置洞庭湖区渔政管理机构,统一规范洞庭湖区渔政执法管理。二是要建立稳定的政府投入和生态补偿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流域资源综合管理中的投资主体作用。长江流域生物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应当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流域性禁渔、生态修复、执法基础设施所需资金应当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地方渔政人员及其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工作正常开展。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收益谁补偿,谁损害谁修复”的原则,设立水生生物资源及生态补偿费项目,建立健全水生生物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生物资源与生态补偿投入机制。三是积极引导内陆专业捕捞渔民转产转业。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既养护生物资源,又关心渔民生活。把捕捞渔民的生活和转产转业纳入洞庭湖乃至长江流域资源养护统筹考虑,建立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渔民生存状况。设立专业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引导资金,指导渔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减少专业捕捞渔民,逐步恢复洞庭湖流域的水生生物资源状况,从根本上遏制局部水域生物资源衰退失衡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