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为了传说中美丽的湟鱼
湟鱼之美
清早,仁去乎走出他的平房,一阵凉风扑面而来。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江西沟这户藏族农民家的房子后,就是历史名湖青海湖。
“湟鱼是神鱼,”仁去乎说,“以前我们见到路边有人卖湟鱼,都要买来放进湖里。”
青海湖湟鱼,学名裸鲤,通体无鳞,形似纺锤,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是全国五大名鱼之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64年国家将青海湖列为保护对象,青海裸鲤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
五十多岁的仁去乎祖祖辈辈居住青海湖畔,至今他还记得爷爷说过的一句民谚:“石头砸一条,棍子能打俩,下钩钓一串,一网网千斤。”说的就是湖中湟鱼之多。据传,过去鱼儿最多时,连环湖周围的大小河流都挤满了鱼,以至牧民的马和牛到河里吃水,也会踩死好多的鱼。
湟鱼之美,还在于它是青海湖生物中重要的因子,在环湖生物链中起着核心作用。青海湖生态系统并不复杂,鸟类是顶层捕食者,它们以湟鱼为食。藻类和浮游动物处在生态系统的最底层,湟鱼以它们为食。
湟鱼之难
仁去乎记得,后来湟源、徨中、大通一带的农民发现青海湖鱼类繁多,捕捞容易,每年农闲季节,便成群结队到青海湖捕鱼。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人们生活困难,青海湖畔更是住满了大大小小机关、单位的捕鱼队。
湟鱼生长速度十分缓慢,10年才长一斤。长期的捕捞,造成目前青海湖湟鱼资源量仅占20世纪60年代开发初期的10%,自然渔业再生能力下降了99%。
湟鱼必须到淡水中产卵繁殖。直接为青海湖补充水源的河流有四十多条,大多为季节性河流,其中沙柳河、哈尔盖河、泉吉河等5条河流是青海湖湟鱼产卵洄游的重要通道,但这些入湖河流上现在建有8座用来引水的水利工程。
每年4月中旬,一批批进入产卵期的湟鱼逆河而上,受阻河坝,最终死于河口地带。仅2001年因沙柳河断流就造成135万多吨湟鱼死亡。河道里,湟鱼挤得层层叠叠。河道旁,挤死的鱼形成了1尺多高的白色走廊,在积水洼坑里,有的鱼仍在苦苦挣扎,令人惨不忍睹。
……天灾,人祸,种种原因,导致湟鱼数量大幅减少。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及渔业种群资源的重大损失。更大的危机在于,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可能崩溃,最终使青海湖从“高原明珠”沦落为“死湖”。鱼没有了,鸟就有可能要飞走。湖底藻类将可能“疯长”,当地渔民叫它“海菜”,拉网的时候甚至能拖得整只船都动弹不得;在温度高的时候,它一发酵,整个水都会臭掉。
湟鱼之幸
“以前我们祭拜神鱼,买鱼放生。”仁去乎拿出一本小册子,“现在我们有了法律!”那本小册子,是青海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制订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从2003年8月1日开始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为一个自然保护区制定的法规,标志着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法制保障新时期。《条例》对有关青海湖流域的一切人类活动,包括旅游、用水、新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草原建设等,均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青海省副省长穆东升说,青海要力争实现湖上不见打鱼人,市场上不见湟鱼,全社会关心保护湟鱼的目标。从1986年开始,青海省连续采取了四次禁渔措施。省政府发出禁渔通告,渔政部门与环湖各个餐馆、饭店签订“禁止销售青海湖湟鱼及其制品”的协议书。
仁去乎签订过一份保护湟鱼的保证书。县里干部逐门逐户调查,了解环湖捕鱼农民的基本情况,宣传讲解刑法、渔业法、《禁渔通告》等法律、法规,末了,与每户签订“不从事非法捕捞、买卖、运输青海湖湟鱼的保证书”,同时在环湖地区开展对非法渔船的调查、清理、收缴活动。
环青海湖各州、县政府和渔业部门与用水单位协调,制定用水计划,保证在湟鱼产卵期间开闸放水。当地政府组织渔业、水利和环保等部门对现有的拦河闸坝等水利设施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提出整治方案,从根本上解决青海湖湟鱼产卵通道问题。据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多杰才让介绍:今年内我省农牧、渔政等相关管理部门将加大工作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入湖河流上的水利工程进行整治,对河流上现已失去原设计功能的水利工程要立即拆除,对于因涉及人畜饮水工程等暂时不能拆除的,要通过修建过鱼通道等措施加以解决。(稿件来源:2005年4月27日《法制日报》第十二版)
清早,仁去乎走出他的平房,一阵凉风扑面而来。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江西沟这户藏族农民家的房子后,就是历史名湖青海湖。
“湟鱼是神鱼,”仁去乎说,“以前我们见到路边有人卖湟鱼,都要买来放进湖里。”
青海湖湟鱼,学名裸鲤,通体无鳞,形似纺锤,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是全国五大名鱼之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64年国家将青海湖列为保护对象,青海裸鲤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
五十多岁的仁去乎祖祖辈辈居住青海湖畔,至今他还记得爷爷说过的一句民谚:“石头砸一条,棍子能打俩,下钩钓一串,一网网千斤。”说的就是湖中湟鱼之多。据传,过去鱼儿最多时,连环湖周围的大小河流都挤满了鱼,以至牧民的马和牛到河里吃水,也会踩死好多的鱼。
湟鱼之美,还在于它是青海湖生物中重要的因子,在环湖生物链中起着核心作用。青海湖生态系统并不复杂,鸟类是顶层捕食者,它们以湟鱼为食。藻类和浮游动物处在生态系统的最底层,湟鱼以它们为食。
湟鱼之难
仁去乎记得,后来湟源、徨中、大通一带的农民发现青海湖鱼类繁多,捕捞容易,每年农闲季节,便成群结队到青海湖捕鱼。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人们生活困难,青海湖畔更是住满了大大小小机关、单位的捕鱼队。
湟鱼生长速度十分缓慢,10年才长一斤。长期的捕捞,造成目前青海湖湟鱼资源量仅占20世纪60年代开发初期的10%,自然渔业再生能力下降了99%。
湟鱼必须到淡水中产卵繁殖。直接为青海湖补充水源的河流有四十多条,大多为季节性河流,其中沙柳河、哈尔盖河、泉吉河等5条河流是青海湖湟鱼产卵洄游的重要通道,但这些入湖河流上现在建有8座用来引水的水利工程。
每年4月中旬,一批批进入产卵期的湟鱼逆河而上,受阻河坝,最终死于河口地带。仅2001年因沙柳河断流就造成135万多吨湟鱼死亡。河道里,湟鱼挤得层层叠叠。河道旁,挤死的鱼形成了1尺多高的白色走廊,在积水洼坑里,有的鱼仍在苦苦挣扎,令人惨不忍睹。
……天灾,人祸,种种原因,导致湟鱼数量大幅减少。这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及渔业种群资源的重大损失。更大的危机在于,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可能崩溃,最终使青海湖从“高原明珠”沦落为“死湖”。鱼没有了,鸟就有可能要飞走。湖底藻类将可能“疯长”,当地渔民叫它“海菜”,拉网的时候甚至能拖得整只船都动弹不得;在温度高的时候,它一发酵,整个水都会臭掉。
湟鱼之幸
“以前我们祭拜神鱼,买鱼放生。”仁去乎拿出一本小册子,“现在我们有了法律!”那本小册子,是青海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制订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从2003年8月1日开始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为一个自然保护区制定的法规,标志着青海湖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法制保障新时期。《条例》对有关青海湖流域的一切人类活动,包括旅游、用水、新建水利工程、水土保持、草原建设等,均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青海省副省长穆东升说,青海要力争实现湖上不见打鱼人,市场上不见湟鱼,全社会关心保护湟鱼的目标。从1986年开始,青海省连续采取了四次禁渔措施。省政府发出禁渔通告,渔政部门与环湖各个餐馆、饭店签订“禁止销售青海湖湟鱼及其制品”的协议书。
仁去乎签订过一份保护湟鱼的保证书。县里干部逐门逐户调查,了解环湖捕鱼农民的基本情况,宣传讲解刑法、渔业法、《禁渔通告》等法律、法规,末了,与每户签订“不从事非法捕捞、买卖、运输青海湖湟鱼的保证书”,同时在环湖地区开展对非法渔船的调查、清理、收缴活动。
环青海湖各州、县政府和渔业部门与用水单位协调,制定用水计划,保证在湟鱼产卵期间开闸放水。当地政府组织渔业、水利和环保等部门对现有的拦河闸坝等水利设施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提出整治方案,从根本上解决青海湖湟鱼产卵通道问题。据青海省农牧厅副厅长多杰才让介绍:今年内我省农牧、渔政等相关管理部门将加大工作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入湖河流上的水利工程进行整治,对河流上现已失去原设计功能的水利工程要立即拆除,对于因涉及人畜饮水工程等暂时不能拆除的,要通过修建过鱼通道等措施加以解决。(稿件来源:2005年4月27日《法制日报》第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