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资源环保

中山市予海生息休养 促渔业和谐发展

日期:2005-12-01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保护海洋与渔业资源,予海生息休养,确保海洋与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提高渔业发展水平,这是中山市海洋与渔业局一直以来不遗余力破解的课题。

  整治低产鱼塘 优化养殖环境

  深入实施农村“五项工程”,大力开展鱼塘整治工作。“十五”期间,市镇投入约2.37亿元整治低产鱼塘20多万亩,改善了鱼塘养殖环境,挖掘出鱼塘生产潜力。整治一新的鱼塘每亩增加水体30%以上,每亩平均承包金为1000—1500元,今年投包最高的竟达2200多元,亩平均增幅400—600元,2004年始每年为全市村民小组增收约5580万元,农民收入水涨船高;鱼虾病害明显减少,生产成本明显降低;养殖同一品种每亩产量提高约20%,为渔农创利增收约15%;符合大生产、大流通的现代渔业生产要求,鱼虾售价比周边地区高5%—10%。

  结合鱼塘整治,建设规模化养殖基地,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水产品优势,形成了133672亩“四大家鱼”、91268亩南美白对虾、14231亩甲鱼、13552亩罗氏沼虾、10642亩鳗鱼、9192亩桂花鱼、8200亩青蟹、5982亩禾虫、5062亩脆肉鲩和4026亩观赏鱼十大养殖基地。全市名优水产品种面积21.8万多亩,占了64.9%。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现代渔业新格局。

  结合低产鱼塘整治,引导各镇区创建了25个省级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认定面积9万亩,约占全市鱼塘

  面积的40%,打造出国家绿色食品A级产品——“全福牌”甲鱼、中国名优品牌——“东裕牌”脆肉鲩以及“宝平牌”草鱼等9个省名牌产品,占了我市农业类省名牌数的39%,全省的1/3,提高了我市渔业搏击商海的能力,进而促进了渔业增效、渔农增收。预计今年人均纯收入和劳均纯收入分别为13297元和22613元,分别增长约9%和8%。

  多管齐下 有效养护海洋资源

  1982年始,渔业部门每年在西江磨刀门水道、横门水道、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等主要江河水道开展增殖放流活动,至今已有23个年头,共投入422万元,放流鱼虾苗种2.2亿多尾。仅“十五”期间,就投入181万元,放流鱼虾苗4085.8万尾。正如该局负责人所言,开展人工增殖放流,一是积极主动恢复日渐衰退的渔业资源,为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二是增加渔获,直接造福于广大渔民,三是提高全社会保护渔业资源的意识,可谓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三者兼得。

  2002年,该局还投入120万元在珠江口横门水道幼鱼幼虾保护区建造了全国首例浮式人工鱼礁,礁区面积400亩,2821立方米,为鱼虾的栖息、繁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横门居委会的渔民是直接的受惠者,他们说建好了人工鱼礁,多年来少见的金鼓鱼等鱼类重现珠江口,10多斤重的鲈鱼现身礁区,这不能不说是市海洋与渔业局切实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的有效之举。建立海洋与渔业自然生态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拟用海64312.5亩,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为鱼虾繁衍生息营造良好的家园。

  另据悉,该市海岸线长26公里,海域面积176平方公里,浅海滩涂16万多亩,内河水域面积20多万亩,河涌交错,共有298条河道、河涌支流和排水(洪)渠。珠江八大出海口有洪奇沥、横门、磨刀门3个经该市出海,浅海滩涂广阔,属亚热带河口浅海区半咸淡水域,水质肥沃,生物栖息环境多样,渔业资源种类繁多,渔业发展得天独厚。在历次海域资源调查中采获鱼类173种、虾类26种、蟹类17种、虾蛄类3种、贝壳类30种、头足类7种,棘皮类11种。渔业部门充分发挥中山咸淡水交汇,资源条件好,海滩分布连片集中,平坦开阔,适宜白蚬、禾虫及虾蟹繁殖生长的地域优势,着重发展白蚬、青蟹及禾虫增殖护养,面积30982亩。此外,还启动了保护“地球之肾”——海洋与渔业湿地生态系统工作。

  开展专项检查 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开展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专项检查,加强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为有效地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水生野生动物资源,加强《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证》的审核办证、年审及核查征收资源保护管理费工作。对全市具有一定经营规模、档次较高但未申请办理《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的酒楼食肆,开展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经营利用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该市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目前,全市通过特许证年审的单位有87个,新申领特许证的单位4个。

  组织专项调查 摸清渔业资源“家底”

  与南海水产研究所合作,采用虾拖船、拖蚬船、三重刺网和定置网等调查方式,在人工鱼礁区、灯笼水道(鱼礁对比区)、中山贝类增殖护养区、鸡鸦水道、小榄水道、石岐河和磨刀门水道7个调查站开展中山水域渔业资源专项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中山海域和主要江河水道的渔业资源现状,摸清中山水域的渔业资源种类结构,为资源保护、渔业管理及科学决策提供充分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从今年春夏秋三季资源调查显示,该市江河水域渔业资源有复苏迹象。如在人工鱼礁区的鱼类品种无论是数量和种类,都比其他江河水域多2至3倍。同时,加强渔场管理,严厉打击电鱼、滩边罟、“迷魂阵”等严重破坏渔业资源的行为。此外,按计划逐年落实削减渔船137艘的任务,减轻海洋捕捞负荷。

  监测渔业环境 保护海域生态环境

  结合实际,制订了《2005年中山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工作方案》,委托珠海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完成样品的分析检测工作,并培训监测人员,提高专业操作技能,圆满完成了今年的监测工作任务,取得了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为编制《2005年中山市海洋与渔业环境质量公报》奠定了基础。投入30万元为监测站购置了办公电脑设备和纯水仪、极谱仪、PCR检测仪等设备,国家海洋局又为我市配备了排污口监测仪器,逐步完善了我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实验室硬件设备。该局还组织人员参加中山大学举办的PCR检测技术培训和国家海洋局举办的排污口监测技术培训班、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培训班,从而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

  该市海洋与渔业局负责人表示,全方位保护海洋与渔业资源,使之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高产高效”型渔业,惠及渔农,营造中山海洋与渔业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作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守土有责,守海有责,要用如椽之笔潜心挥写好渔业资源保护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