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白洋淀打响生态保卫战(二):左右夹攻
左右夹攻:生态逐渐恢复中
4月10日,下午3时许,安新县白洋淀旅游点码头。
马洪彬,一位44岁的船工,发动了他那条48马力的游船,驶向淀心。游船缓慢前行,船身破开水面。望着船后翻起的浪花,马洪彬高兴地说:“现在的水质比以前好多了”。
游船向淀中心越行越远,淀水也变得越来越清澈。湖上,几位老汉正驾着小舟,打捞水面上漂浮的一些杂物。
远处,一对对水鸭子在湖面上轻松地游弋,一派安详。
水质的变化让旅游码头的一名管理人员松了一口气。此前,他还对白洋淀今年旅游前景多少有些担心:人们会不会因为见到污染情况,打消了来这里的念头?“多亏补水及时啊!”这名管理人员充满希望地说道。
3月15日、16日,安格庄水库、王快水库分别向白洋淀放水,这是自1992年以来第15次从上游水库调水济淀。
3曰21日早晨,来自王快水库的生命之水先行到达白洋淀,在安新县郝关村养水站前的进淀口,水流带着白色的浪花欢快地向大淀深处流去。当地水利部门、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都在进淀口严密观察,随时进行水流量、水质等的监测。
补水将在14日结束,两座水库将向白洋淀输水1亿立方米,除去损耗,约有5000万立方米的水入淀。届时,白洋淀的水质将得到进一步缓解。
“白洋淀的‘死结’在于,污水和缺水两方面相互纠缠。”安新县一名环保官员介绍,在组成白洋淀的143个淀泊中,面积超过100亩的有99个,超过1万亩的6个,最大的一个就叫做“白洋淀”,当地人称为“本淀”。作为华北最大的淡水湖泊,它的水位最少应该是8.4米,然而,这一数字在最近几年间都没有成为现实。缺水导致白洋淀自净能力减弱,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保定市及有关县(市、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据介绍,保定市区每天产生生活和工业污水约25万吨,现仅有两座规模各8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明显不足。位于白洋淀上游的清苑、满城、蠡县等12个县(市)均未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在非农灌季节和汛期进入白洋淀。
在3月底召开的防控污染会议上,保定市政府明确提出,对已开工建设的污水处理厂要克服各种困难,加快建设进度,确保6月底前投入使用;对已批准开工,尚未动工的项目,逐个调度,立即开工建设;对未上报污水处理厂可研报告的县(市),在一个月内完成选址、立项等工作,并抓紧上报审批,确保年内开工建设。
在向白洋淀补水、“稀释”污染的同时,对污染的治理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保定市环保部门一位官员用“左右夹攻”形容目前的治理手段:“一方面是严格控制污染企业的排放,另一方面是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满城县在强行拆除严重污染企业设备的同时,正在为企业逐一安装排污口流量计、COD在线监测仪。通过监测仪,环保部门可以24小时实时监控企业排污情况。
而在安新县中六村西,投资近5000万元、占地103亩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经开始试运行。石家庄北方生态环境市政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派驻安新的负责人尚增军介绍,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万吨,基本上可以保证县城生活污水的处理。
与此同时,保定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也将在年底竣工,届时,保定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超过30吨,污水处理率将达到100%。
让人欣慰的是,多管齐下的治理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保定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三类区的9个监测点位中超标项目已经从3月26日的COD、氨氮、溶解氧和挥发酚4项,减少到目前的COD、氨氮2项,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的平均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白洋淀的生态正在逐渐恢复。”保定市环保局副局长魏凤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