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水产技术推广站对居延海大鳍鼓鳔鳅进行生态调查
2006年内蒙古水产技术推广站对居延海的主要经济鱼类大鳍鼓鳔鳅(当地俗称大头鱼)进行了生态调查。主要调查了该鳅的自然生态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特性,繁殖特性,并采集水样进行化学分析,还收集了400尾亲鱼运至鱼场,为人工繁殖的研究打下了基础。下面就调查结果做一下粗略总结:
1、居延海的历史
居延海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那旗达来呼布镇北部。居延海是许匈奴语《水经注》将其译为弱水流沙。在汉代称其为居延泽,魏晋时称为称之为西海,唐代称之为居延海。居延海是黑河(内蒙段称之为额济纳河)的尾湖,黑河在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青海祁连山北麓,纵贯河西走廊的腹地,消失在内蒙古居延海的南缘,湖面因黑河的改道而时有移动。清代以来分为东部的索果诺尔和西部嘎顺诺尔,两湖距35公里,人们早年所说的居延海指西居延海------嘎顺诺子,现在所说的居延海一般指东居延海------索果诺尔。
历史上居延海水量充足,湖畔是美丽的草原有着肥沃的土地,丰美的水草,是我国最早的农垦区之一。在20世纪五十年代。西居延海面积有267平方公里,东居延海有35.5平方公里。1958年设渔场盛产大鳍鼓鳔鳅和鲫鱼,年产达5万公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1961年西居延海干涸,1992年东居延海干涸。
二、居延海的现在
居延绿洲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屏障。为了扭转黑河下游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国家从2000年对黑河干流实施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经过连续6年11次调水入车延海,使得湖水已保持600多天不干涸,截止2000年6月已形成水面2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米,湖中水草密布,岸边芦苇成片,捕捞上的鱼有鼓鳔鳅、鲤鱼、鲫鱼、翘嘴(鱼白)、麦穗鱼、棒花鱼,鼓鳔鳅占大部分,额旗居民主食的水产品就是鼓鳔鳅,日平均上市达200KG。价格为6---16元/KG。
三、自然分布
大鳍鼓鳔鳅占头部身体的比例较大,故当地人称为大头鱼,根据调查该鱼主要分布在额济纳旗境内的天鹅湖、东风水库、居延海及许多小水库内。据文献记载,黑河上游的河西走廊及塔里木河流域也有此鱼。据当地老渔民讲凡有胡杨林的地方就有“大头鱼”。
四、生长情况及繁殖特性
大鳍鼓鳔鳅体表裸露无鳞片,无法凭借鳞片判别年龄,然而通过测量体长发现不同年龄间鱼的体长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因为居延海蓄水最长600多天不干涸,大量的鱼应为1—2龄,从捕捞的鱼分析看,体长7—10cm的鱼占了鱼获量的绝大部分,3cm以下的幼鱼和3龄以上的鱼占很小部分。
大鳍鼓鳔鳅通常2龄即可达到成熟,卵为沉性粘性卵,一般产生水草上,产卵季节始于4月中旬至8月底,多批次产卵。
五、生活习性
大鳍鼓鳔鳅是底栖鱼类,适应性强,较之别的鱼类更能忍受气温及水中盐、酸碱度及其它化学成分的剧烈变化。居延海一年补水1---2次,到了夏季几乎干涸,而鼓鳔鳅仍能顽强生存,充分证明其生命力之强。
鼓鳔鳅通常夜间觅食,食性比较单纯,通过解剖分析,以幼鳅和小杂鱼为主,少见蚤类和水生昆虫。
六、运输
大鳍鼓鳔鳅具有很强的耐低氧能力,我们做三组实验,第一组15条静置阴凉处,保持身体湿润,15小时后放入水中后全部存活,第二组干法运输30条放入垫有水草塑料桶中,15小时后全部死亡。第三组尼龙袋充氧运输,挑选400尾8---15cm亲鱼分别装入10个袋中(6袋为湖水,4袋自来水)经过40小时的长途运输,除1袋漏气死之外,全部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