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构 > 渔业渔政管理局 > 资源环保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制定呼伦湖渔业增殖方案

日期:2007-04-06 作者: 来源: 【字号: 打印本页

  一、呼伦湖渔业资源现状

  呼伦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也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部,是内蒙古最大的自然、野生、绿色、有机渔业生产基地。但呼伦湖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受北方天气干旱影响,呼伦湖水位连续五年呈下降趋势,据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对呼伦湖采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的生态监测评估结果显示,呼伦湖水域面积萎缩,水位下降较快,2005年8月与2000年同期相比,水位比历史最高水位下降了3.58米,面积萎缩了近440平方公里,蓄水量由138.5亿立方米,减少了73亿立方米,是建国以来的最低水位,最小面积和最少蓄水量。由此,湖沿岸大面积裸露。湖水面积的锐减,附属水体的干涸,造成大部分的水草裸露,鱼类丧失产卵场所,严重影响到鱼类的产卵、洄游和资源增殖。

  根据呼伦湖水产环保科研所多年来对呼伦湖渔业资源的调查结果统计,呼伦湖的渔业资源群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型经济鱼类的比例已由七十年代的40%以上下降到2005年的3.1%,冬网期各种鱼类总产量由2000年的14245吨下降到2005年的2439吨,优质鲤鱼由2000年的180吨下降到2005年的不足28吨,红鳍鲌由255吨下降到77吨,鲶鱼几乎灭绝,并且鲤鱼、红鳍鲌幼鱼比例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到呼伦湖渔业资源,形势十分严峻。

  二、呼伦湖渔业增殖工作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渔业增产、增效和渔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为支撑,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渔业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全面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采取的措施

   (一)搞好呼伦湖渔业资源调查工作

  呼伦湖的渔业资源虽然这几年一直由科研所做着这项工作,但比较大规模、祥细的渔业资源调查已经有20多年没有进行。能够比较祥实地掌握呼伦湖渔业资源的数量以及渔业资源的繁衍生息的规律,对于渔业资源的增殖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计划用2-3年的时间,借助外力和自身的科技力量做一次大范围的呼伦湖渔业资源调查。

  (二)建设人工产卵场

  由于近几年受天气干旱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呼伦湖水位急剧下降,面积严重萎缩,致使一些天然产卵场裸露,失去了它的功能。一些经济鱼类繁殖产卵受到很大影响,这是导致呼伦湖渔业资源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拟在乌都鲁泡子、克鲁伦河河口、乌尔逊河河口等处建设人工产卵场,利用这几处比较好的天然条件,通过移植水草、围栏、建人工鱼巢等措施,为鱼类营造一个天然理想的产卵场所,增加天然经济鱼类苗种的投放量,提高成活率。

  (三)发展天然水面的增养殖,提升涉渔二、三产业比重

  1、充分利用呼伦湖附属水体,做好野生经济鱼类的增养殖工作。如在吉布奇鱼圈、乌兰不冷、呼伦沟等附属水体进行增殖放流和养殖。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呼伦湖的渔业资源量,还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利用科研所现有池塘以及既将建成的良种场进行野生经济鱼类亲鱼的培育和商品鱼的养殖,以提高水产品的产量,为苗种繁殖奠定基础。

  3、大力发展涉渔二、三产业,来弥补渔业的不足,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在现有罐头食品公司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水产品加工业的投入,不断创新,开拓市场,使水产品加工业再上新台阶,真正起到龙头作用;利用现有渔业资源条件,发展养殖业,带动广大员工和周边群众致富,形成产业化;利用小河口旅游区及科研所现有设施,开发休闲渔业项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解决就业。

  (四)广泛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

  近几年,呼伦湖水产科研所每年向呼伦湖放流鲤鱼苗500多万尾,花、白鲢200多万尾,鲤鱼秋片3吨。今后,还要加大投放力度。虽然呼伦湖良种场的规模还比较小,仅有200亩池塘,但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条件,提高苗种繁育能力,增加人工增殖放流的数量,力争达到每年投放的鱼苗1.5亿尾。

  (五)开展濒危物种救护工作

  呼伦湖中一些优质鱼类如哲罗鱼、细鳞鱼、蒙古红鮊、狗鱼等,有的已经灭绝,有的正在濒临灭绝。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重点

  保护计划,对这些濒危物种实行专项救护。首先是争取项目和资金,尽快建立水生动物救护站,建立快速救护反应机制;其次是要进行这些物种的驯养繁殖,进一步开展人工放流活动,建立人工放流制度,制定放流规划。

  (六)项目牵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呼伦湖目前仅有池塘200亩,苗种繁育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苗种生产能力,影响了增殖放流,通过项目牵动,进一步加大苗种繁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苗种生产的能力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