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业报:广东全面推动蓝色生态体系建设
广东省是渔业经济大省,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走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和加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路子,全面推动蓝色生态体系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工作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广东省的渔业自然保护区工作者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站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紧抓住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研究总结了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历程,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了保护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抢救性地新建一大批自然保护区,以有效保护野生物种及其栖息地”的指导思想,使得广东的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无论是划建数量、覆盖面积,还是机构编制、资金投入、发展思路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亮点,为广东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栏将陆续介绍广东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成绩、发展思路和他们在理论研究上取得的一些成果,并重点介绍当地各具特色的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
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长期以来,在“重发展、轻保护”的错误思想影响下,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给已经十分脆弱的渔业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使得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具体表现在:
水域环境污染严重。从1996年开始,广东平均每年污水排放量达到39亿吨,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江河海,最终汇集在大海。珠江口等海域重金属、氮、磷等多项指标都超过国家四类海水质标准。仅通过珠江入海的化学营养为1154271吨、磷酸盐14614吨、无机氮437835吨、重金属3095吨、砷448吨、石油类13674吨,污染物总量十分巨大。同时海洋污染沉船和赤潮经常发生。1981~2002年广东省共发生赤潮100多起,仅1998年三四月间珠江口赤潮就造成经济损失达3.5亿元。
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受破坏。由于许多生态脆弱区域和众多重要经济品种繁育、索饵、越冬、洄游的栖息地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对野生动物的偷捕偷猎现象屡禁不止,使得不少珍稀野生物种如儒艮、鲎、文昌鱼、鲸豚等在广东省已濒临灭绝,一些需求量大的物种资源,如三线闭壳龟、大鲵、龟类等,已下降到濒危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甚至在有的地方已威胁到当地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广东是传统的渔业大省,渔业人口1230万人,其中捕捞渔民130万人,捕捞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由于捕捞渔船不断增加已达6.5万艘,其渔业捕捞能力大大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使传统渔场变迁或者消失,沿岸传统的甲子、万山、汕尾、清澜、昌化、北部湾等六大渔汛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不复存在。同时众多的经济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造成渔业资源再生能力大大下降。
捕捞渔民无鱼可捕生活水平下降。根据调查,近年广东海洋捕捞渔船近70%亏损、20%保本经营、10%微利。全省沿海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24.9万户117.71万人。其中3.75万户14.8万人,年人均收入低于省定贫困标准2000元;有2.39万户10.89万人,年人均收入低于省定特困标准1500元。改革开放初期先富起来的渔民又返贫。渔民收入下降已经影响到渔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广东省委省政府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海洋环境恶化、资源衰退、渔民无鱼可捕等问题就要采取抢救性的措施来保护海洋环境。而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的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更要得到加强,从而提出了“抢救性地新建一大批自然保护区,以有效保护野生物种及其栖息地”的指导思想。1999年,广东省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议案》,要求各级政府要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领导,采取有利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政策和措施;对列入议案建设目录的23个海洋与水产类型自然保护区,省、市、县三级财政共计投入3783万元,其中省财政176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广东省编办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等问题的意见》,要求设立各级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和专门管护机构,规定了机构级别和编制测算方法,并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省财政核拨编制。根据文件精神,成立了广东省海洋与水产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负责抢救性地兴建一大批自然保护区;对已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业务指导;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法制建设,推动实现“一区一法”,出台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开展全方位和高层次及富有影响力的宣传、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由于这些政策的出台,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法制建设、机构、编制、手段和投入等方面都出现了质的飞跃,使各地划建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自然保护区进入了提速发展时期。至2003年12月,广东省划建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30个,覆盖了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经济鱼类“三场一通道”和中华白海豚、儒艮、鼋、大鲵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等多种类型,面积达到50万公顷,占广东省水域面积的1.2%。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正处级的管理局,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副处级的管理处,部分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管理站,配备了专职人员,开展了巡查管护、资源监测、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有的还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优势,进行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
但是,广东的自然保护区工作者也认识到,在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同时,其海洋生态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受到普遍重视的“绿色生态建设”相比,“蓝色生态建设”被关注和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作为生态体系核心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大滞后于陆生类型保护区的建设,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脆弱,已成为制约整个蓝色生态体系建设的“短板”,集中表现在:自然保护区数量少,水域生态建设与陆地生态建设严重失衡;覆盖面少,总体格局有待完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抑制;投入少,远远不能满足保护事业的实际需要;认识滞后,全社会对自然保护工作未予以必要的关心和支持;科研滞后,严重制约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发展;管理滞后,执法力度远远不够;法制不健全,迫切需要完善配套法律法规以及出台扶持保护区建设的专项政策。
广东省渔业主管部门将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作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渔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他们大力推动生态建设和发展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开栏的话
渔业是资源约束型产业,鱼类是环境敏感性生物,有水才有鱼,有小鱼才会有大鱼,资源与环境保护对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资源与环境保护好了,是鱼类之幸,也是人类之福,反之则是鱼类乃至人类之祸。
南海水蓝,珠江水清。广东省渔业经济的许多方面领先全国,资源环保工作也卓有成效,诸如名优鱼类的繁育,大规模江海人工放流,人工鱼礁的投放,白海豚的保护,安排渔民转产转业,执行伏季休渔制度等等。本报开办《资源与环境保护》专栏,旨在将广东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给兄弟省份,供大家参考借鉴,让重视资源环保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本专栏协办单位表示,欢迎兄弟省份业内人士共同参与探讨资源环保问题,将经验和成果拿来分享,推动渔业资源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广东省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长期以来,在“重发展、轻保护”的错误思想影响下,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给已经十分脆弱的渔业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使得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具体表现在:
水域环境污染严重。从1996年开始,广东平均每年污水排放量达到39亿吨,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江河海,最终汇集在大海。珠江口等海域重金属、氮、磷等多项指标都超过国家四类海水质标准。仅通过珠江入海的化学营养为1154271吨、磷酸盐14614吨、无机氮437835吨、重金属3095吨、砷448吨、石油类13674吨,污染物总量十分巨大。同时海洋污染沉船和赤潮经常发生。1981~2002年广东省共发生赤潮100多起,仅1998年三四月间珠江口赤潮就造成经济损失达3.5亿元。
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受破坏。由于许多生态脆弱区域和众多重要经济品种繁育、索饵、越冬、洄游的栖息地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对野生动物的偷捕偷猎现象屡禁不止,使得不少珍稀野生物种如儒艮、鲎、文昌鱼、鲸豚等在广东省已濒临灭绝,一些需求量大的物种资源,如三线闭壳龟、大鲵、龟类等,已下降到濒危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甚至在有的地方已威胁到当地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广东是传统的渔业大省,渔业人口1230万人,其中捕捞渔民130万人,捕捞业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由于捕捞渔船不断增加已达6.5万艘,其渔业捕捞能力大大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使传统渔场变迁或者消失,沿岸传统的甲子、万山、汕尾、清澜、昌化、北部湾等六大渔汛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不复存在。同时众多的经济品种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造成渔业资源再生能力大大下降。
捕捞渔民无鱼可捕生活水平下降。根据调查,近年广东海洋捕捞渔船近70%亏损、20%保本经营、10%微利。全省沿海从事捕捞作业的渔民24.9万户117.71万人。其中3.75万户14.8万人,年人均收入低于省定贫困标准2000元;有2.39万户10.89万人,年人均收入低于省定特困标准1500元。改革开放初期先富起来的渔民又返贫。渔民收入下降已经影响到渔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广东省委省政府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海洋环境恶化、资源衰退、渔民无鱼可捕等问题就要采取抢救性的措施来保护海洋环境。而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的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建设更要得到加强,从而提出了“抢救性地新建一大批自然保护区,以有效保护野生物种及其栖息地”的指导思想。1999年,广东省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议案》,要求各级政府要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领导,采取有利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政策和措施;对列入议案建设目录的23个海洋与水产类型自然保护区,省、市、县三级财政共计投入3783万元,其中省财政176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随后,广东省编办和省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和机构编制等问题的意见》,要求设立各级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机构和专门管护机构,规定了机构级别和编制测算方法,并将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省财政核拨编制。根据文件精神,成立了广东省海洋与水产自然保护区管理总站,负责抢救性地兴建一大批自然保护区;对已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业务指导;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法制建设,推动实现“一区一法”,出台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开展全方位和高层次及富有影响力的宣传、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由于这些政策的出台,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法制建设、机构、编制、手段和投入等方面都出现了质的飞跃,使各地划建自然保护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自然保护区进入了提速发展时期。至2003年12月,广东省划建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30个,覆盖了水生生态系统、重要经济鱼类“三场一通道”和中华白海豚、儒艮、鼋、大鲵等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等多种类型,面积达到50万公顷,占广东省水域面积的1.2%。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正处级的管理局,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副处级的管理处,部分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管理站,配备了专职人员,开展了巡查管护、资源监测、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有的还利用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优势,进行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
但是,广东的自然保护区工作者也认识到,在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同时,其海洋生态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受到普遍重视的“绿色生态建设”相比,“蓝色生态建设”被关注和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作为生态体系核心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大滞后于陆生类型保护区的建设,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脆弱,已成为制约整个蓝色生态体系建设的“短板”,集中表现在:自然保护区数量少,水域生态建设与陆地生态建设严重失衡;覆盖面少,总体格局有待完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的严重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抑制;投入少,远远不能满足保护事业的实际需要;认识滞后,全社会对自然保护工作未予以必要的关心和支持;科研滞后,严重制约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发展;管理滞后,执法力度远远不够;法制不健全,迫切需要完善配套法律法规以及出台扶持保护区建设的专项政策。
广东省渔业主管部门将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作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渔业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面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他们大力推动生态建设和发展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开栏的话
渔业是资源约束型产业,鱼类是环境敏感性生物,有水才有鱼,有小鱼才会有大鱼,资源与环境保护对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资源与环境保护好了,是鱼类之幸,也是人类之福,反之则是鱼类乃至人类之祸。
南海水蓝,珠江水清。广东省渔业经济的许多方面领先全国,资源环保工作也卓有成效,诸如名优鱼类的繁育,大规模江海人工放流,人工鱼礁的投放,白海豚的保护,安排渔民转产转业,执行伏季休渔制度等等。本报开办《资源与环境保护》专栏,旨在将广东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给兄弟省份,供大家参考借鉴,让重视资源环保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本专栏协办单位表示,欢迎兄弟省份业内人士共同参与探讨资源环保问题,将经验和成果拿来分享,推动渔业资源环保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