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殖放流 造福子孙后代
6月21日上午,由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与洋山深水港指挥部共同主办的“长江口、杭州湾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仪式”在上海市南汇芦潮港举办。浙江省、上海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舟山市及有关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同志及群众代表等170多人出席增殖放流仪式。
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局长郁明在放流仪式上介绍说,本次放流是近年来长江口、杭州湾规模最大的一次。放流品种有岱衢族大黄鱼、黑鲷、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海蜇等。放流区域主要在舟山岱山、嵊泗等海域。投入资金达500多万元,资金来源于国家专项经费、有关渔业污染事故的赔偿费以及上海市深水港工程渔业资源补偿费等。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将有今后几年继续发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
为了科学评价增殖放流的效果,本次放流对各品种的一部分,分别采用入墨法、挂牌法、金属线码等标志方法进行标志。同时,为加强放流渔区的管理,在放流前清理放流区域的作业,并于每年的6月15日至8月31日,在放流海区划定临时保护区,禁止拖网、帆张网、各类定置作业及迷魂阵、插网、流网、笼捕作业等小型作业,并落实渔政船监管,确保保护区每天有船巡逻,以提高放流效果。同时,对放流标志品种,委托科研部门进行专门的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价,以便适时调整放流品种,取得更好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当浙江嵊泗县菜园镇渔民孙永飞手捧半斤重大黄鱼抛向浪花翻滚的东海海面时,脸上透出抑制不住的兴奋劲。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政府和渔业行政管理部门为渔民着想,往海里放流了大量鱼苗,渔业资源丰富了,渔民也得到了不少实惠。
据统计,近年来,东海区各地对中国对虾、大黄鱼、海蜇、黑鲷、石斑鱼、真鲷等品种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放流数量累积超过20多亿尾(只)。有些品种,如中国对虾,回捕率达6.38%。渔民的收入增加了,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一定恢复。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向国内外表明我国在保护资源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
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局长郁明在放流仪式上介绍说,本次放流是近年来长江口、杭州湾规模最大的一次。放流品种有岱衢族大黄鱼、黑鲷、日本对虾、三疣梭子蟹、锯缘青蟹、海蜇等。放流区域主要在舟山岱山、嵊泗等海域。投入资金达500多万元,资金来源于国家专项经费、有关渔业污染事故的赔偿费以及上海市深水港工程渔业资源补偿费等。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将有今后几年继续发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
为了科学评价增殖放流的效果,本次放流对各品种的一部分,分别采用入墨法、挂牌法、金属线码等标志方法进行标志。同时,为加强放流渔区的管理,在放流前清理放流区域的作业,并于每年的6月15日至8月31日,在放流海区划定临时保护区,禁止拖网、帆张网、各类定置作业及迷魂阵、插网、流网、笼捕作业等小型作业,并落实渔政船监管,确保保护区每天有船巡逻,以提高放流效果。同时,对放流标志品种,委托科研部门进行专门的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价,以便适时调整放流品种,取得更好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当浙江嵊泗县菜园镇渔民孙永飞手捧半斤重大黄鱼抛向浪花翻滚的东海海面时,脸上透出抑制不住的兴奋劲。他告诉记者,这些年政府和渔业行政管理部门为渔民着想,往海里放流了大量鱼苗,渔业资源丰富了,渔民也得到了不少实惠。
据统计,近年来,东海区各地对中国对虾、大黄鱼、海蜇、黑鲷、石斑鱼、真鲷等品种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放流数量累积超过20多亿尾(只)。有些品种,如中国对虾,回捕率达6.38%。渔民的收入增加了,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得到一定恢复。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向国内外表明我国在保护资源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